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簋

【答案】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时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其 特征为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 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因而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2. 环境考古

【答案】环境考古是揭示人类及其文化形成的环境和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的考古学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考古的概念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60年代形成为一门学科。包括地质考古学、考古动物学、考古植物学等内容。环境考古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形成以来整个第四纪时期同人类有关的环境问题;研究的重点为新石器时代及历史时代初期,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随着环境考古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完善,许多重大考古学课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环境考古学的支持。

3. 巴蜀文化

【答案】巴蜀文化是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巴、蜀两族先民留下的物质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境内,时代大约从商代后期直至战国晚期。巴族的祖先,最早的发源地在湖北西部的清江流域,以后活动在四川盆地东部,包括陕南、鄂湘西部及黔东北一带。后与蜀同时被秦所灭。巴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船棺葬、扁茎柳叶形剑、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尔矛,以及甑、釜、鍪(mou )配套的铜容器。蜀族的活动范围,以成都为中心,约包括今四川盆地西部以及陕西,滇北一带。蜀文化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有新繁县水观音遗址、彭县竹瓦街窖藏、成都羊子山遗址等。其中羊子山清理的一座坛形遗址,是目前所知唯一的先秦礼仪性建筑。巴蜀文化不仅接受了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还影响了南部的夜郎、滇以及西部的邛(qiong )笮(zuo )、冉驄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沟通古代黄河流域文化和西南边疆文化的桥梁。

4. 耶律羽之墓

【答案】耶律羽之墓是一处辽代前期墓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沁旗朝克图山。该墓由墓道、墓门、甬道、东西耳室、主室等组成。墓葬规模宏大,结构精细考究,其内部以琉璃砖作为墓室装饰材料,在以往发现的辽墓中尚无先例。

5. 郭城与宫城

【答案】郭城与宫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平民与贵族分区居住城市划分。郭城是指平民居住区,宫城则主要是王室、贵族居住之所。宫城与郭城内都有手工业作坊。这种宫城与郭城分开的都城建造模式一直为以后历代都城所沿用。

6. 细石器

【答案】细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石器加工工艺,一般是指采用间接打击法制成的小型细石核、细石叶和用之进一步加工而成的石器。它们多数是为装备骨、木等复合工具的石刃而专门制作的。与其他石器制作技术相比,细石器工艺要求制作者具有清晰严谨的技术设计以及娴熟精湛的操作技能,反映出石器打制技术前所未有的进步性与复杂性。这种工艺传统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许多文化遗存中,细石器的出现,大约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于中石器时代盛行,一直沿用到新石器时代。边远地区如东北、西藏及甘、青地区,甚至到商周时期还在使用。

7. 秦半两

【答案】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在秦国原半两钱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废止战国后期六国旧钱而通用秦半两。“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公元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公元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半两”为通行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圆形方孔”(又称孔方)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8. 吕大临

【答案】吕大临(约1040~约1092), 字与叔,是宋代金石学家,蓝田(今陕西蓝田)人。他曾求学于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生。他以萌入仕,官至太学博士,迀秘书省正字,通六经,精于礼。吕大临著有《考古图》十卷,不仅著录铭文,并注明铜、玉器的尺寸、图像、收藏之家和出土地点等。他还著《易章句》、《大学解》、《中庸说》各一卷,《论语解》十卷、《孟子讲义》十四卷、《礼记传》十六卷、《玉溪先生集》二十八卷等。

二、简答题

9. 简述二里头文化的内涵与性质。

【答案】(1)二里头文化概述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I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2)二里头文化的内涵

根据地层关系以及出土器物的变化,现在一般将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临汝煤山及二里头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表明,二里头文化的相对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期商文化之间。依据碳14测定并经树轮校正的年代数据,大致为公元前2010年至公元前1625年之间。

(3)二里头文化的特征

①二里头文化的陶器特征

二里头文化四期陶器变化较明显:

a. 第一期陶器

第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少量方格纹、细绳纹。

b. 第二期陶器

第二期陶器黑陶数量减少,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前两期的器形多为折沿、鼓腹、小平底。

c. 第三、四期陶器

第三、四期陶器颜色普遍为浅灰,纹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基本绝迹。在第三期中,一、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甑等沿用,但有局部变化,并出现了鬲、郑、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等与商代二里岗期遗物十分接近的器物。这组新器物在第四期中出现得更多。

②二里头文化的生产特征

二里头居民以农业经济为主。农具主要是石器,如石铲、石镰数量较多,石斧、石锛、石凿也常见。另有蚌铲、蚌镰、骨铲等,也使用木耒耜一类农具。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羊等。因农业生产较发达,产品有一定的剩余,饮酒之风较盛,平民墓中也多见觚、爵等酒器随葬。

③二里头文化的居住特征

居址主要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和窑洞式三种。平面表现为圆形、方形圆角和长方形等。一船居室直径3米左右,面积较大的长方形居址长约10米,宽约5米,中间有隔墙。居址墙壁、地基皆经夯打。居址附近多有灰坑、窖穴、水井等遗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出现了大型宫殿建筑

④二里头文化的墓葬特征

分早、晚两个阶段。早期以二里头一、二期为代表,晚期以三、四期为代表。从墓室面积的大小及随葬品状况看,二里头文化墓葬大体可分三类:一类墓室稍大,随葬品中有青铜器;二类墓室小,随葬品只有陶器;三类没有任何随葬品,多无墓坑。

二里头文化墓葬的葬制,与同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墓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随葬品中出现了青铜器,个别墓还出有铜爵,这是一种酒器,也是奴隶主统治阶级使用的青铜礼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