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博考古综合复试之中国考古学大辞典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郑彝器

【答案】新郑彝器是中国春秋晚期的郑国青铜器群,于1923年在河南新郑发现,据推测为一座大墓的随葬品。已知有鼎、簋、高、尊、壶、罄、舟、洗、盘、

是郑国地位很高的贵族。

2. 后冈三叠层

【答案】后冈三叠层由梁思永在殷墟第四次发掘中发现并创立,开创了考古层位学的先河。1931年,梁思永、吴金鼎、刘耀(尹达)在河南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中,第一次从地层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后岗第二期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存依次自下而上堆积的“三叠层”的时代先后,第一次明确了中原地区两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其与历史时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并据此进一步提出后岗一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与商代文化之间的承袭关系。

3. 考古学文化

【答案】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的遗存。其命名方法一般是以第一次发现的有代表性遗存所在地名的最小单位命名,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过去有过以发现的典型器物命名的例子,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是否具有同样形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住宅、制作技术等,是判断是否是同一考古学文化的标准。每一考古学文化的内涵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不仅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研究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

4. 元谋人

【答案】元谋人又称元谋直立人,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远古居民,发现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在考古学上,元谋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地质时代属于早更新世,经测定,年代约为距今170万年。还有164万年,不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50万年或更晚等数据。最近又有距今200多万年的报导,因之,对元谋人的绝对年代尚需进行进一步测定。元谋人化石及文化遗物的发现对探索早期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5. 叶家山墓地

【答案】叶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曾国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地,该墓地位于随州市经济开发区

、钟、缚和兵器等,共百余件,其中有大牢九鼎、七鼎各一套,簋8件一组,与礼书所记九鼎配八簋的制度相符,表明墓主

淅河镇蒋家村,随州曾侯乙墓与之相隔20余公里,在多座墓葬的青铜器上见有“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叶家山墓比已知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墓葬墓主应是曾侯乙的祖辈。整个墓地长150米、宽100米,面积达15000平方米。其中,大型墓葬(长4、宽3米)有10座,中型墓葬(长3、宽2.5米)5座,小型墓葬50座。本次发掘的墓葬最深的达到9.7米,其“深埋”特点为西周葬俗所特有。

6. 孝堂山墓祠

【答案】孝堂山墓祠是东汉墓地祠堂。墓祠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孝堂山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物。墓祠主要记录祠主的经历和车骑出行、庖厨宴饮、狩猎百戏等图像。孝堂山墓祠画像以阴线雕刻为主,技艺纯熟、简练传神,是汉画像石中少见的精品。

7. 柴尔德

【答案】柴尔德是澳裔英籍考古学家,以欧洲和近东史前考古学的综合研究而著称。柴尔德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在考古学和用考古材料研究古代史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史前时代的多瑙河》、《青铜时代》、《苏格兰史前史》、《不列颠岛上的史前社会》、《欧洲的史前移民》、《欧洲文明的黎明》、《古代东方史的新发现》。他还撰写不少通俗读物,包括《人类创造了自己》、《工具的故事》等。他注意考古学理论问题的研究,著有《社会演化》等书。他首先把西亚和欧洲考古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预见到重视环境给予人类影响的系统考古学研究必将出现。

8. 马面

【答案】马面,又称敌台、墩台、墙台。在中国冷兵器时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很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的城防设施,墩台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马面的出现主要是冷兵器时代军事需要在城墙建制上的反映,它提供了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使用兵力和兵器的可能性。中原地区已发现马面的最早实例是北魏洛阳城(始筑时间为曹魏西晋,北魏时又重新建筑)。

二、简答题

9. 试述考古动物学及其研究方法。

【答案】(1)考古动物学的内涵

考古动物学,又称“骨骼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它是一门对古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考古动物学通过研究遗址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渔猎和家畜饲养业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状况,以及居址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气候。

(2)考古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①对于动物群的研究

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全都属于野生动物。通过对动物群的特征、组合与更替,以及对其中的绝灭动物属种与现代属种的对比及比例统计,可有助于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及划分地层。

②对于种类的分析

分析出土动物的种类,还可以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情况。

③对于动物骨骼的研究

全新世早期,家畜在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研究这一时期遗址中的动物骨骼,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通过对世界各地区遗址中出土的兽骨的对比研究,还可以究明各种家畜饲养业在地域上的发展和传播,从而了解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野生动物骨骼与家畜骨骼的数量统计和比重研究,可以推断出渔猎经济与畜牧经济在当时人类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如果墓葬中发现的动物遗骨及骨制品所用骨料不属本地区所产的动物,则可以据此推断当地居民和外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与交换关系。

10.简述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

【答案】“夏商周断代工程”是1996年启动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中国历史还没有夏商周以前和夏商周部分的确切纪年,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依照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上就存在分歧,或是有王无年,出现了“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的不正常现象。

1996年5月,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该工程就是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集中相关学科的优势,力求作出能反映20世纪年代学研究最好水平的成果,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

根据各历史阶段材料的不同情况,《夏商周年表》要达到的目标如下:

(1)对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2)对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3)对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4)对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2000年11月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定为前1046年。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但该报告迟迟未能通过。

11.试述汉代以“黄肠题凑”为特点的埋葬方式所表现的等级观念。

【答案】(1)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中的“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题”是指题头,即木材接近根部的一端,“凑”是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