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体育大学行政管理814行政学及公共政策之公共行政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首长制
【答案】首长制,又称部长制或独任制,是指行政机关权力交由行政首长一人负责,并同时承担全部领导责任的组织体制。其优点是:在这种体制下,由于行政首长权力集中,所以,指挥高度统一、命令上下贯通,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和决策的速度都比较快,因而行政效率较高,行政责任也比较明确,因而为多数国家政府所采用。其缺点是: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由十行政首长个人的局限性而贻误决策,或者滥用权力、独断专行、营造私利,而置国民利益于不顾。
2. 混合扫描决策模型
【答案】混合扫描决策模型又称综视决策模型,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阿米泰·埃特奥尼首先提出来的。这种理论认为,为决策过程应该是理性决策过程与渐进决策过程的结合。或者说,在决策过程中既要运用理性决策方法,也要运用渐进决策方法。理性决策方法与渐进决策方法虽然都有不足之处,但也都有其合理之处。有些决策可能同时兼用以上两种模型,这就是所谓的混合扫描。
埃特奥尼把理性主义和渐进主义分别比作两种不同的摄像机,前者是一种对全部空间做穷尽一切的细微观察的摄像机,这种摄像机的运用代价高昂; 后者是一种只对熟悉地区进行大致观察的摄像机,其运用的代价较低但准确度不够。混合扫描决策模型则要求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摄像机,既要对空间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又要对某些部位进行细微观察。两种摄像机的混合扫描,既考查全面,又考察重点,有利于综合考虑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
3. 生态行政学
【答案】生态行政学是指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将生态学引入行政现象的研究形成的理论。生态行政学研究的基点在于政府赖以生存和运作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强调政府与其环境的互动和动态平衡。最早运用生态观点来研究公共行政现象的是美国人高斯。他在1936年和1947年分别发表了《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的境界》和《政府生态学》等文著,阐述了政府及其行政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强调政府与其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从而开创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公共行政的先例。
4. 行政道德
【答案】行政道德是指行政主体个人职业实践活动的正确规范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这主要
是作为行政主体的公务人员在行政管理的职业实践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它包括公务人员的道德传统、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规范和道德风尚等。
5. 官僚制精神
【答案】官僚制精神是指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强调的一种行政管理的理性精神,其是韦伯官僚制理论的核心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规范官僚行为的法律法规、组织程序及契约等,是事先基于效率和形式公正原则合理地制订的; 整个官僚体制具有严整的结构和内在逻辑,是体系化的; 官僚的行为选择是基于逻辑分析并由理智控制的等。官僚制精神是韦伯官僚制理论的重要学理预设,是他设计理想型官僚制模式的一个最基本原则。
6.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答案】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指以人的有限理性为前提,认为决策是寻求超过最低满意标准的解决方案活动的分析模型。这一模型由西蒙首创,是对理性决策模型的修正。西蒙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完全理性是不存在的; 人的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不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 而且最优选择的信息条件不可能得到满足,这就导致最优决策很难实现; 因而决策的策略选择只需超过最低满意标准即可。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将决策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①找出决策的理由; ②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 ③在各个行动方案之间进行选择; ④对己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
7. 议行合一
【答案】议行合一是指马克思主义认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是统一的分权学说。随着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议行合一理论日臻完善,其形式也渐趋多样化。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民主集中制是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构,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不仅组成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通过法令,决定各种重大问题,同时也以行政领导成员的身份,直接担负某一行政部门的实际工作,执行权力机关的法令和决议。
②议行合一目的在于保证权力所有者意志得到执行。议行合一并非议行不分,而是在现代社会权力的所有者与执行者分离条件下解决二者关系。从理论上讲,议行合一不仅可以克服行政权力失控的现象,而且更能够体现民主原则,把政治上的民主与行政上的权力集中统一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法国巴黎公社首创了议行合一的先例。公社兼有立法和行政两种权力,并统一行使这两种权力。马克思对这种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8. 关键路径法
【答案】关键路径法是指通过分析项目过程中哪个活动序列进度安排的总时差最少来预测项目工期的网络分析方法,英文简称CPM 。关键路径法是网络规划的一种方法,源于1957年雷明
顿兰德公司的詹姆斯·凯利和杜邦公司的摩根·沃克所做的一项“工程规划与安排”研究,目的在于以最小成本求取最佳工期。关键路径法便于计算,能使复杂的任务、工程条理分明,井然有序; 便于领导者通观全局,抓住关键,安排实施; 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简述题
9. 简述市场经济是我国政府改革的经济基础。
【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形成和丰富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出现、拓展和社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确立和稳固化,构成了我国改革的基本的历史动因和现实的经济基础。因其历史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际上构成了推进我国国家现代化的社会共同政治纲领的基础,同时构成了我国政府宏观公共政策选择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则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模式,进而规定了我国政府改革的方向:政府改革首先必须由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市场的有效运作及其发展,从根本上则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市场经济的特性与政府改革的内在价值联系可以作如下理解:
(1)市场经济是以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自由竞争的经济。政府因其公共权力主体的功能定位,小是,也小应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而只能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这就要求我国政府:
①切实转变行政观念,置身于直接的市场竞争之外,加快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性的分离; ②实现政府行政职能的公共化、政府行政行为的公开化、政府政策的公平化,通过重新评估和构建政府制度,有效地防止和反对政府权能“越位”,防止和反对由于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广泛且直接地不当介入市场活动而得以滋长的不公平、不规范的市场行为的泛社会化倾向。与此相联系,必须强有力地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国内大市场的统一性、充分性、拓展性; ③充分尊重、支持和保护独立经济法人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并相应在市场准入、融资渠道、进出口贸易权、结汇权等方面广泛地实行普惠制。
(2)市场经济是以法制(治)为基础的规则经济。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现代国家社会生活的通则,在与市场良性互动的过程中,逐步调整公共行政权力关系,通过发布公共政策不断公开和明确地实施政策导向,进而建立必要的市场秩序。市场竞争规则公信力的源起和强化,则取决于规则本身的公平性、合理性、规则制定过程的公开性、透明度,维护和执行规则主体的公正性、可靠性。其中,建立和完善以公民的参政议政权为基础的政府公开制度,以行政责任为核心的政府自律制度,以公正的司法审判为保证的司法制度,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舆论监督制度以及这些制度的有效的运行机制具有紧迫的制度意义。
(3)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这就要求政府肯定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标准的合理性,依法保护个人和经济主体的劳动所得。但是,市场竞争不仅会导致个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占有量的两极分化,而且会导致利益的集团化、区域化、行业化,形成普遍的利益集团,并因此产生更为激烈的竞争。政府只有在寻求和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框架,在激发生产者创造利益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