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10西方哲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黑格尔的扬弃
【答案】黑格尔的扬弃是否定之否定,即辩证的否定,也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扬弃包含三个环节:①否定; ②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 ③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通过扬弃,前一阶段中积极的方面保留下来,外在的形式被克服了并且发展为新的阶段。他认为一事物被它的对立面台定,两者都失去了直接性,但作为环节被更高的整体所保留。它对原初事物的否定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有所改变和提高,同样它自身也在进行下一次的扬弃。
2.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答案】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哲学的重要理论根基,是为回应主客体最基本的同一性如何可能的问题而提出的。他认为一切认识都基于判断,因为单个的表象或概念没有真假,只有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判断时才产生真假问题和构成知识。他把判断分为先天分析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三种类型。其中,先天分析判断具有必然性,但却不能够扩展我们的知识; 后天综合判断虽然能扩展我们的知识,但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而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既能扩展我们的知识,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是最终使我们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可靠的科学知识的根据。
3. 斯多亚派的普纽玛
【答案】斯多亚派的普纽玛是斯多亚自然哲学的中心概念,它是指由火与气两种能动的元素构成的精气。斯多亚派也称之为“技艺性的”或“理智的”普纽玛。普纽玛有火与气两个成分,因此,它便有一种独特的张力运动使其不断地活动。它是一种结构稀薄精致的物质本体,但也像一种凝聚力或能量般贯穿整个宇宙,说明后者的变化和持续。它作为自然、神和普遍的逻各斯,作用于质料,即土和水的元素,并将它们相结合。普纽玛在宏观宇宙和每个个别物体中都起作用。
4. 康德的先验幻象
【答案】康德的先验幻象是对理性的理念的考察。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时,总要对其进行判断,由于我们只有范畴这个认识工具,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错误地把“理想的统一性”当成“现实的统一性”使用,便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先验幻相之中,我们是受理性的欺骗。把理念当作先验幻相存在如下错误:①范畴只能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不具有客观性; ②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但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他揭示了以往形而上学的错误根源,并规定人类理性的界限
以及防止理性的越界行为。
二、简答题
5. 简述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
【答案】斯宾诺莎的属性二元论代替了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他认为神具有无限的属性,但对于我们来说只能认识广延和思想两种属性。按照斯宾诺莎的观点,广延和思想是属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而不是分别属于两个实体的两种属性。
(1)广延和思想
斯宾诺莎认为广延和思想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实体的,他并不认为物体决定思想,或思想决定物体。他认为两者各有自己的样式,有形事物是广延属性的样式,观念则是思想属性的样式。因为样式的相互作用只能在同一属性的因果系列中发生,所以事物和观念不能相互作用。但是,广延和思想既然从属于同一实体,两者必然有着对应关系。斯宾诺莎说:“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事物的因果序列与观念的因果序列之间的样式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身体和心灵
斯宾诺莎说:“心灵的命令、欲望和身体的决定,在性质上,是同时发生的,或者也可以说是同一的东西。”根据身心对应的原理,他得出了“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只是身体”的结论,也就是说,“发生于身体内的东西无一不被心灵所知觉”。
总之,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并未突破笛卡尔的一元论。他虽解释了思想和广延、心灵和身体有互相作用和影响的现象,但又否认它们之间有互相作用和影响的实在。身心平行论只是把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转化为属性二元论而己。
6. 分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
【答案】“人是万物的尺度”由普罗泰戈拉提出,是哲学上影响深远的著名命题。
(1)概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指事物是对每个人所呈现的样子,事物是每个人所感知的样子。
(2)内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主要是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一类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
(3)评价
“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7. 简述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答案】(1)康德对上帝必然存在的理论证明的分类
康德认为“理性神学”的主要目的是证明上帝存在,他把上帝必然存在的理论证明分为: ①物理学一神学证明,从具体经验出发,从系列的链条上升到一个外在的最高原因;
②宇宙论证明,强调从关于个别存在的经验上升到必然存在的原因;
③本体论证明,只从对“上帝”的概念分析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康德认为本体论证明是其他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基础。
(2)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康德通过指出“是者”与“存在”的两种用法来批判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按照本体论证明分析,它得出的结论是“上帝是一个是者”,而不是“上帝存在”。“是”及其分词形式只能是一个系词,它不表示存在。康德从两方面说明了系词“是”与“存在”的区别:
①“是’不是真正谓词,它不是加诸在事物概念之上的概念。“上帝是一个是者”是一个分析命题,并没有给“上帝”概念增加任何新的内容;
②“存在”是表示事物样式的范畴,对于某物存在进行的判断是综合判断,需要经验才能把事物概念与“存在”范畴连接起来;
③系词的作用是在思想之中连接主词和谓词,无论这种联系是否存在。那么,从上帝的“是者”是不能推出“上帝存在”的结论。物理一神学证明中的最高原因以及宇宙论证明中的必然存在者事实上是“是者”,而不是实际的存在者。
8. 如何理解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的思想。
【答案】拉美特利继承笛卡儿的哲学思想,接受了笛卡儿“人的身体是一架机器”的观点,但他不承认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拉美特利将机械论的原则贯彻到底,提出了“人是机器”命题,这一命题是他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而肉体与心灵的关系,则是贯穿于“人是机器”观点中的一条主线。他的论证理由如下:
(1)人是一种有机物质。
拉美特利认为,世界上形态各异的万物是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他认为人是一种有机物质,这种有机物质,由于它的特殊组织而具有了精神的特性。他通过用物质的不同组织形式来说明人,并肯定了人和动物一样都是物质的东西。人只是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结构更精细而己。
(2)人的精神依赖于人的肉体。
拉美特利利用医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科学材料,论证了人的精神对人的肉体的依赖关系。他认为各种心灵状态是同各种身体状态密切地关联着的。心灵依赖于身体的各种器官,并与它们一同形成、长大和萎谢。人有了身体便有了心灵。他明确地肯定心灵是离不开肉体的,不能用肉体之外的原因来解释心灵活动,也不能有肉体和心灵两个独立实体。
(3)人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他从人和动物的具体组织和起源这两个方面,论述了人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①具体组织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