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文学院626文论与写作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世纪末”是欧美文学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答案】(1)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受到冲击
19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作为19世纪中期主潮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并拥有一批重要的作家作品,俄国、挪威等国的成就尤其令人瞩目,但其“一统天下”的地位已开始动摇。
(2)多元格局初步形成
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是这时期文坛的显著特点。在各种政治、社会、思想力量的影响下,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带着各自的风采汇人历史的长河,它们或相互补充、交融渗透,或相互排斥、竞争发展,与批判现实主义分庭抗礼,构成多足鼎立之势。
2. 堂吉诃德是怎样一个矛盾复杂的悲喜剧形象?
【答案】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小说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耽于幻想,脱离现实,但出于善良的动机,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行为荒唐鲁莽但表现出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
(1)堂吉诃德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
堂吉诃德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
(2)堂吉诃德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
堂吉诃德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3)堂吉诃德追求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
堂吉诃德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总之,堂吉诃德复杂而矛盾的性格是西班牙极端野蛮的君主专制制度社会里产生的一种可悲的现象,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西班牙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人文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理想已经产生,但是西班牙的资本主义发展迟缓,贵族与教会势力又相当猖獗,思想控制相当严密,社会
现实还不能为作家提供改造社会的理想人物,因而在《堂吉诃德》中,作者虽然嘲笑骑士制度,却把希望寄托在过时的骑士道身上,把骑士精神加以理想化;他痛斥种种罪恶现象,但又把许多社会问题归结到抽象的道德上去。这正是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的矛盾的反映,也是人文主义弱点的反映。在堂吉诃德的形象中,既有作家加以批判和否定的东西,又有他
所理想的肯定的东西。堂吉诃德是一个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的人物。
3. 请比较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异同。
【答案】(1)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相同点
二者都是时代的产物,带有反判精神和民主思想,都具有纪实性。
(2)比较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
①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不肩于对现实作精确的描绘,而是着力地表现理想型、未来型,现实不存在而应该存在的生活。而现实主义则强调对人和事物作如实的描绘,它写的是生活本来是怎么样的。例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并不醉心于现实世界的精雕细琢,全篇洋溢着强烈的主观抒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憎恨,对光明和未来的热心向往,对理想世界如醉如痴的讴歌。而鲁迅的《祝福》,描绘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现实生活的真实图画,通过这一篇旧中国劳动妇女的血泪史,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村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在人物意象的建构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超现实生活中的伟人、英雄身上,赋予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从而绘制理想中的英雄伟人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普通人身上,将其外貌特征、言谈举止、心理状态等,逼真、客观地再现出来,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产生真实可信、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李白与杜甫同为唐代诗人。李白诗中的人物形象,因为现实中的坎坷遭遇,而满怀悲愤,因而在梦中畅游天姥,与神仙同歌同舞,如痴如醉,保持了心灵上、精神上的超越一切霸绊,极端自由的可贵的内核。而杜甫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则颠簸在现实的战火与坎坷之中,目睹的是“夜吏捉人,老翁逾墙,老妇哭诉”等现实中的真人真事,经历的是“天阴雨漏,娇儿饥哭,破被如铁”的穷人遭遇,痛苦、眼泪、呻吟,一切都是现实中人物的活生生再现。
③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作品大都具有宏伟的气势、磅礴的激情、昂扬的节奏、大胆的夸张、绚丽的幻想、缤纷的语言。而现实主义则往往要求细腻的描绘、客观的叙述、冷静的刻画、朴素的语言、讲究细节的逼真刻写。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通篇包裹着气冲云宵的镑礴气势,手法上极尽夸张之能事,语言上多用比喻、排比、反复、拟人等手法。在一派超现实的幻想之中,营造出一幅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图画。而鲁迅小说《祝福》中对鲁镇临近除夕的节日氛围和鲁四老爷的书房的细腻的描绘,对整个故事冷静的、不动声色的、客观的叙述,对祥林嫂从外貌、肖像到内心和灵
魂的逼真的刻画,都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和朴素的语言来展示的。
④在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上的不同
浪漫主义是由情生物,为情造物,对生活的表现受主观感情的支配,所以浪漫主义塑造的艺术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形象;而现实主义则是由物生情,融情于物,主观感情的表现要受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的制约,把主观的情感融入生活形象之中。比如,白居易在《缭绫》中也抒情,表现了对织女的同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在陈述事实、对比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可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景色的描写,却是在激情中的想象。为表现希望和激情,浪漫主义文学尤为注重理想英雄的塑造,并常常以强烈的对比来强化和表现主观情感的倾向性。
4. 为什么说《复活》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之作?
【答案】(1)托尔斯泰把现实主义奉为创作的准则
托尔斯泰极其重视真实,认为生活是一切的基础。他耗费十年心血创作的《复活》,正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触及人们从城市到乡村、从首都彼得堡到外省、从衙门到律师住所、从贵族庭院到农民茅舍、从枢密院到地方法庭、从监狱到流放站的活动和生活,又经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十分广泛和深刻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应该说,《复活》正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特点的代表作。
(2)“托尔斯泰主义”是指精神的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以及博爱
在《复活》中,这一切都有着很好的体现。表现在男女主人公身上的精神的自我完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思想和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阶段。此时他是一个正直善良的贵族青年。二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阶段。当步兵时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当陪审员时是一个奢侈放荡的人。三是从后悔走向忏悔阶段。“精神上的人”战胜“动物的人”,他拒绝米希求婚,向玛丝洛娃道歉,分田产,澄清玛丝洛娃的罪,为她上诉,向她求婚。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其一生也可分三个阶段:一是纯洁少女阶段——热情而聪明的卡丘莎;二是堕落的妓女阶段——麻木不仁、卖弄风骚的流宝芙;三是觉醒的犯人阶段——玛丝洛娃。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通过“忏悔”和“宽恕”,走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使人性由丧失到复归。
(3)托尔斯泰的《复活》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了政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剧,暴露了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众的困苦,野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极其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狂信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另一方面,鼓吹宗教,培养了一种最精巧的“托尔斯泰主义”。而这种矛盾是当时俄国革命动力农民群众的矛盾的思想情绪的反映。
总之,《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也是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一部伟大作品,它鲜明地体现了托尔斯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反映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的两面性:一方面抗议俄国的专制制度,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