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文学院626文论与写作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卢梭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
【答案】让•雅克•卢梭是法国18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浪漫主义贯穿于其思想学说中的各个领域,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也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人推崇的思想先驱。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包括哲学、历史、文学、政治、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卢梭主张人本性的自由发展
这点在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等著作中都有系统的呈现。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2)卢梭的小说对后世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
卢梭的书信体小说《新爱洛绮丝》集中体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风土民情、自由的思想、浪漫的爱情……对后世浪漫主义小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强调封建等级制度成了小说主人公不幸的根源。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并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作品细致的心理描写,情景交融的美丽篇章,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赞赏。
源于上述理念以及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所以说卢梭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
2. 如何理解“世纪末”是欧美文学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答案】(1)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受到冲击
19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作为19世纪中期主潮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并拥有一批重要的作家作品,俄国、挪威等国的成就尤其令人瞩目,但其“一统天下”的地位已开始动摇。
(2)多元格局初步形成
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是这时期文坛的显著特点。在各种政治、社会、思想力量的影响下,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带着各自的风采汇人历史的长河,它们或相互补充、交融渗透,或相互排斥、竞争发展,与批判现实主义
分庭抗礼,构成多足鼎立之势。
3. 分析“拜伦式英雄”。
【答案】(1)“拜伦式英雄”是一些孤傲的、反抗一切社会制度的叛逆者形象
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欧洲反动势力的猖獗,法国波旁王朝的复辟,引起拜伦强烈的不满和反抗,同时也陷入了悲观和失望。诗人在非常苦闷的情况下,便写了一组“东方”题材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诗,这就是《东方叙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和《柯林斯的围攻》等。在这些诗篇中,拜伦塑造了一些孤傲的、反抗一切社会制度的叛逆者的形象,即文学史上有名的“拜伦式英雄”。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2)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
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3)“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
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另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4. 从奥涅金和后来的罗亭等人物看“多余人”形象。
【答案】奥涅金是俄国封建农奴制社会贵族青年的一种典型,他虽然受过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不满于贵族社会的庸碌,自视清高,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贵族生活方式又使他灵魂空虚,毫无能力,无所作为,只能做一个社会的“多余人”。这样,奥涅金就成为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1)“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浬金》里的主人公“奥浬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浬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2)“多余人”出身贵族,受过良好教育,却远离人民,缺少行动
“多余人”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
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