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871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是如何理解公共利益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的?
【答案】(1)一般来讲,公共利益是具有社会分享性的、为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在公共利益的体系中,既存在着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公共利益,也存在着完全自愿性分享,以及自愿性分享与强制性分享并存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利益。
而公共管理从本质上讲是国家目的之一的国家作用和活动。国家目的,具体而言是指公共利益,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公共管理区别于私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2)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中的核心目标。具体而言,公共利益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①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行动的出发点。当代公共管理的一个核心议题便在于保证政府及其管理者能够代表并回应公共利益,这也是民主政治存在的价值。
②确保公共利益的增进和分配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在公平正义理念指引下的公共性,就是要有效地增进和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
③公共利益是公共部门存在的合法性基础。社会公共需要决定了现代政府应当是责任政府。政府有责任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决定了政府的责任范围,也决定了政府的职能、活动范围与活动方式。
④公共利益的边界是约束政府利益扩张的保障。可将公共利益的内涵定义在国防、外交、法律等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范围内,而把国家重点扶持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特殊情况下”的“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公共利益是政府在公权限制私权过程中的行为边界,也是公民接受限制的行为边界。
2. 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案】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市场失灵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 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概括起来,市场失灵的表现主要有:
(1)公共产品的提供
公共产品本身的特性,特别是对公共产品享用上的非排他性,使得不为公共产品的提供做出贡献(付出成本)的人也能够获得公共产品,这意味着公共产品不可能靠个人的自愿提供来解决,也就是说依靠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2)市场经济中的垄断
市场经济面临的是不完全的竞争。不完全的竞争是指由于买进或卖出数量足够多的某一物品,以致能影响该物品的价格。在垄断力量存在的情况下,价格及资源配置均偏离自由竞争均衡,从而使资源不能达到最优配置,由此产生市场失灵。
(3)市场经济的外部性
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市场经济也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障碍。最为显著的便是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外部性有两种主要的情况,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又称外部利益,是指某一经济活动或某一项目所产生的效益被与该项目无关的人所享有。外部不经济又称外部损失成本,是指某一企业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企业并不承担外部成本的情况。
(4)市场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
市场从来就含有不稳定性。其发展始终是以周期性的增长形式进行的。通过市场经济进行自发性的交换过程,始终孕育着经济活动急剧并大幅度变动的可能性。这种变动危害到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往往给资源分配、收入分酉己带来不利的影响。
(5)市场经济下的收入不平等
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收入分配,是由市场上的力量关系、个人能力、继承财产的多少、利用教育机会的可能性以及在社会上的灵活性等方面决定的,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平等。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差距的扩大,无论是从社会公正、社会稳定,还是从经济效率来看,都是不理想的。
3. 什么是社会自治组织? 它包括哪些类型?
【答案】(1)社会自治组织
广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它指一定范围内的自治体全体成员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依法对自治体公共事务实行自我管理的不具有强制性的组织形态,既包括政治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我国的村民委员会、街道居委会及其他政治性社团,也包括经济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各种经济性协会、中介性组织等。社会自治组织是民主的实现形式之一,是阻止公权力侵害私权利的“一道墙”,也是社会矛盾的减压阀。一方面社会自治组织是在国家的法律规范下成立和运作的,另一方面在社会自治共同体内都建立有党的组织。
社会自治组织具有其他组织所不具有的特征:
①组织性,即有较固定的组织形态,不是临时性的集合体。
②志愿性,即组织的成员具有较高觉悟,活动是建立在志愿基础上的。
③非营利性,即活动是为了公益,而不是营利。
④民间性,即属非政府和非官方性质的。
⑤非政治性,即活动为社会服务和公益服务。
⑥自治性,即既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生产、流通企业和事业单位,也不受制于其他社会自治组织。
(2)社会自治组织的类型①政治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我国的村民委员会、街道居委会及其他政治性社团; ②经济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各种经济性协会、中介性组织等。
4. 中国电子化政府发展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电子化政府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且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函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和阻碍着电子化政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上的不足和理论上的滞后
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对信息社会的到来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体验; 对信息资源作为一个战略性资源在新世纪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 对于发展电子化政府在国家经济和社会整体信息化的基础地位未能予以充分认识。对于发展电子化政府,我国目前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和认知; 更多地将发展电子化政府视为一个技术问题,未能体认到它是一个涉及在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形态的变革问题,因而在实践中,自目追求技术上的先进,重视硬件的建设和发展,而忽视了政府自身的改革问题。
(2)政府电子化缺乏明确而强有力的领导
促进政府电子化是政府职能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化政府发展固然需要政府与企业、民间社会共同的协作伙伴关系方能获取成功和发展,但是,它主要是一个国家行为和政府行为,而且是一个综合性的国家和政府行为,因为它涉及政治与政党、立法、行政、司法、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诸多方面,对这样一个涉及到公务领域、公众部门、跨地域的事业,的确需要统一的、明确的和强有力的领导。而在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因而导致各自为政、相互割裂、各行其是,甚至于将其变成了企业性行为。这些都极不利于政府电子化事业统一、协调、健康、稳定的发展。
(3)政府电子化缺乏明确的愿景和发展方向
对于发展电子化政府而言,确立一个恰当的、可行的,以及可能的战略及日标是十分重要的。发展电子化政府的战略可以界定电子化的范围,反映政府电子化的目标,标明信息化的长期发展方向,战略指明政府达到目标的路途和方法。但迄今为止,中国政府的电子化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
(4)政府信息公开及政府信息的低度使用问题
发展电子化政府的一个基本前提在于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政府有获取信息的需求,人民也基于政治参与、经济活动和个人发展,强化了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与政府的信息供给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很多信息无论就理沦上还是实际利益衡量上,都应对外公开,但未能公开,造成政府资源取得上的困难; 政府信息公开没有成为一种制度:公民缺乏整合性的获取政府信息的途径,人民要想获取信息,并不知向哪一个单位索取。我国政府掌握了80%以上的信息,但因信息公开问题,许多信息得不到利用,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
(5)政府电子化基础结构薄弱
发展电子化政府是建立在一系列广泛的支持机制的基础之上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发展电子化政府的基础结构是比较薄弱的,这主要表现在: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不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