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871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有何小同?

【答案】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侧重点不同。战略规划的重点是制定最优战略决策,而战略管理的重点是生产战略成果。战略规划是管理计划,而战略管理是管理的结果。

(2)表现形式不同。战略规划是一个分析过程,而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的行动过程。

(3)内涵不同。战略规划是集中在商业,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变数。战略管理的重点扩展到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变数。因此,战略规划是选择做正确的事情。战略管理是选择正确的做事情,也很关心的由谁来做。

(4)涉及的范围不同。战略规划仅是战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涉及战略的执行与评估问题,如果将战略规划、执行与评估结合在一起,便构成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

2. 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为何?

【答案】(1)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

①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_战后,在福利国家观念的推动下,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张,政府的职能范围扩大,政府的角色日益多样化,这导致一方面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为支付大量公共开支所采取的重税政策也导致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和民众的不满。对政府的抨击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政府的规模太大,而且消耗了过多的稀有资源; 二是政府的范围,政府自身陷入了过多的活动,而且许多活动的提供皆有替代方法可以运用; 三是政府行事的方法,认为通过官僚体制提供服务必然导致平庸和无效率。

②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一方面,工业化国家朝着福利国家的方向发展,造成政府每年必须负担庞大的转移性财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预算和经济,造成经济衰退、失业率的上升,形成了政治、经济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自山化趋势所造成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剧,对各国政府均造成巨大的改革压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节省政府施政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执政者面临的核心课题。

③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问题、都市化问题等等。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一方面,传统的政府功能己不足以对口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加之官僚体系本身的缺陷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使政府的存在充满了合法性危机。让公共服务同归社会、市场的呼声口渐高涨,缩小政府职能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

④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具有保守主义政治倾向的政党在西方执政,新右派学说抨击60年代盛行的社会福利国家和政治的缺点,并认为政府之失灵比市场失灵更为严重,应将私部门管理引进公部门之中,使政治控制得以强化、顶算削减、专业自主性降低、公务员的工会弱化,同时,半竞争性的架构将克服官僚体制天生无效率的弊端。

(2)公共管理发展的学科背景

公共管理的发展是以公共行政学产生和发展为前提的。公共行政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典范变迁,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行政学者古德诺于1900年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之观点,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公共行政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在这个阶段,许多行政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魏劳毕于1929年出版《公共行政的原则》,特别强调有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存在,并且这些原则能被认识,PDSDCORB 就是行政原则的最佳体现。

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具有强烈的规范取向,开始向政治学回归。然而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助益不多。

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从1960年至70年代起,一部分行政学者不满政治取向的公共行政研究,从而转向管理领域寻求发展。这一时期,公共行政的基本假设基础包括:一是公共行政与私部门的行政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是强调一般管理,或类同管理; 三是企业绩效优于政府绩效,而主张师法企业,提高政府绩效。这一阶段将公共行政转向管理,为日后公共管理途径的发展创造了基础。

公共行政即管理学的发展,形成了有管理无公共的窘境,完全忽略了公共管理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公私管理之差异,由于大环境之差异,私部门管理的知识、技能、概念与工具,在引入政府部门运用后,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失灵的情形,这些都促使了公共行政学者转而寻求新的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 简述公共预算的性质和功能。

【答案】(1)公共预算的性质

公共预算是‘国政府在‘定时期内为达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依据国家之施政方针,以国家整体资源与国民负担能力为评估基础,所预定的公共财政的收支计划,亦即经过政治程序所为的国家资源配置。基本上,政府预算是一种多重面向的政府财务制度。在预算文件中,政府表达了其基本的价值偏好,所欲完成的各项政策、行政措施。政府预算作为政府治理的工具,是政府施政的蓝图。

(2)公共预算的功能

①计划施政优先次序、目标及政策所从事的资源配置

预算反映各种势力争取政府资源的记载,它记录着这场竞争中的胜负情况。

②通过税收和借贷(公债)筹措预算财源

预算为政府筹措财源的计划书。政府筹措资金的方案大多呈现在预算计划书中。包括:税收承担着、负担的效度、政府借贷计划和比例。

③预算通过与货币政策的协同展现的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发展

国家可以通过预算所展现的则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工具来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就业率。

④促使政府机关有效使用预算资源

政府通过年度的预算程序及既定的预算制度,对于预算的使用状况给予定期的检查,通过绩效检讨,来追踪首长的行政责任,并进而对政府官僚体系给予适当的监督。

⑤控制支出的合法性、确实性并与政府决策相吻合

预算的原始功能是支出的控制,希望政府每一项的支出都符合法律、确实及诚实的要求。按月按季度的核拨及在核准的会计制度下,对政府的支出予以适当的控制。

⑥提供不同层级间资金转移的机制

中央政府的税基(taxbase )往往大于地方政府,因此,在多数国家中,地方政府需依赖中央政府的资金转移(补助款)以支付其日常的运作。这种转移不仅让地方政府能履行其应尽的职责,也可以达到均衡全国地方财政的目的。

⑦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

预算可作为政府中、长期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而这些计划则需靠政府的预算支持方能落实。

⑧通过监督,驱使政府机关更具经济性、效率和效能的实施计划

预算不仅在于对预算的收支的控制和计划的规划,亦注重对于计划、方案的实施是否合理、公平,也就是对于预算实施中及实施后进行完整周全的监督和评估。

4. 简述危机的共同特点。

【答案】危机是指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则一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者。尽管危机的成因和形态各不相同,但是,危机具有以下几个方一面的共同特点:

(1)危机具有威胁性

危机的出现或者发生,可能会对个体、组织或者社会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如生命、财产、安全、秩序、自由等产生威胁。

(2)危机具有时间的紧迫性

决策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快速的反应,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