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871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奎恩等人提出的的八种管理角色。
【答案】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以奎恩(Quinn )为代表的一群学者,对管理行为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出版了一本巨著一一《成为一位卓越的管理者》,他们发展出竞值框架(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 ),并以此界定了八种看似相互矛盾又必须兼顾的管理角色,分别是:
(1)导师(mentor )。一个管理者如能恰当扮演好导师的角色,他将是一位关怀的、设身处地的管理者,表现出对下级的体恤与关怀。但如果太过分强调导师的角色,则会成为心软的、放纵的管理者。
(2)促进者(faoilitator )。一个能扮演好促进者角色的管理者,是一位重视过程、促进互动的管理者。但如果太过强调参与,则会变得过度民主,进而损害管理生产力。
(3)监督者(monitor )。能扮演好监督者角色的管理者,是一个对业务十分娴熟的技术专家,主要从事相关信息的收集活动,能使下属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完成组织的目标。但这种角色扮演过分,则会导致缺乏想象力、墨守成规和吹毛求疵。
(4)协调者(ooordinator )。一个能扮演好协调者的角色,他将会是一个可靠的、可信任的管理者,对维系组织的团结有很大的帮助。但过度时,则会成为一个事事责难、追踪、要求,甚至过分多疑的管理者。
(5)指导者(director )。管理者如能恰当地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他将会是一位果断的、英明的管理者,能为下属提供处事的框架、原则和方向。但若过分,则会沦为抱残守缺、刚腹自用者。
(6)生产者(producer )。作为一个生产者,他是一位工作取向、发起行动的管理者。然而,如果过分沉溺于这一角色,则可能产生个人主义、爱出风头的印象。
(7)拍客(brotver )a 懂得扮演拍客角色的管#}者,是一位资源取向的、政治上十分机敏的管理者,能为组织争取和获取资源。然而过度热衷于争取资源的管理者则可能变成狂热的机会主义者。
(8)革新者(innovator )。一个能恰如其分扮演革新者角色的管理者,是一位有创造力的、聪明的、能预见变革的、带领改革的管理者。但是,过度求变有时会导致不切实际、理想化,进而浪费资源。
2. 分析“公民参与”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答案】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的关系表现为公民参与对公共管理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参与可以提高政府的代表能力和回应力。公民的参与可以反映公民的需求与偏好,使行政部门的政策与行为能与社会中的大多数公民的需求相契合,回应公民的需求。
(2)了解公民意见。公民参与使公共管理者知晓公民对公共组织绩效的评估意见。
(3)向公民提供公共管理信息。公民参与也向公民提供了信息,这些信息有助十公民做出判断: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4)改善政府形象。公民参与促使政府的改善,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心,同时也增强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和支持。
3. 简述企业型政府的基本特征。
【答案】企业型政府是指在公共行政改革过程中运用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理论改造传统运作方式,使其具有顾客至上、成本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政府。企业型政府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简言之,凡是能够运用创新策略,有效运用资源,实现高绩效的政府即为企业型政府。其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1)重视成本效益关系。企业型政府改变过去只关心投入而不关心产出的做法,强调政策、规划、项日的成本效益关系,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2)强调顾客导向。政府的公共服务的提供应有强烈的当事人取向,施政目标应以公民的需求为考虑,视顾客为关怀的对象,强调对顾客负责,并以顾客满意为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准。
(3)强调市场机制,重视选择和竞争。主张通过市场机制的发挥,提供公共服务; 使民间机构与政府共同生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4)授予权能。企业型政府主张给予公共管理者以行政自由裁量权来完成计划,由于创新的政策与管理,必须使公共管理者充分了解其工作目标,这意味着裁量权的扩大,同时也包含着支持与容忍错误。
(5)创新与改革。企业型政府要求解除规则枷锁,打破结构惯性,活化官员思维。主张公共企业家运用各种创新策略达到管理的目标。
综上所述,企业型政府的核心理念在于运用各种创新策略达到公共目标。
4. 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何作用和限制?
【答案】(1)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作用
在公共服务方面,非营利组织发挥的作用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发展公共政策。非营利组织在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的处理过程中,能够发现许多公共问题。同时,非营利组织通过广泛运用影响力,如提供信息、陈述请愿、参与诉讼、直接代表,影响大众传媒,影响政府的决策等。对于长期的政策,通过持续的分析研究,为政府政策制定和决策提
供意见或建议。
②监督市场。在政府无法充分发挥功能的领域,非营利组织可以扮演市场超然的监督者的角色,如消费者权益保护。在许多方面,非营利组织可以直接提供选择方一案,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给社会。
③监督政府。虽然政府组织有防止弊端的机制,但仍不能完全保证公正无私。非营利组织可以不断地提醒政府与公民,使政府与公民尽到其责任,更关心公共事务。
④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对于政府无法履行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职能,非营利组织可以弥补其不足,尤其是在社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区发展、社会互动等方面发挥极大的功能。
⑤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非营利组织对公共服务的奉献精神; 对人、自然、社会的关怀与关爱; 对平等权利的重视; 对参与的重视等,均体现了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通过自己的行为,倡导和维护着社会正面的价值观。
⑥促进积极的公民精神和扩大社会参与。非营利组织所倡导的是积极的公民精神,这种精神强调公民应积极主动地介入公共事务,对社会应有仁德与爱心; 对社会要承担个人的道德责任; 要有利他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代表的是民主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非营利组织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也为培养积极的公民精神提供了场所。
(2)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限制由于非营利组织是民间组织,在涉及运用公权力领域,其提供的服务的能力受到限制。这种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益的特殊性。有些非营利组织可能发展为极端的、排他性极强的,只为特殊群体服务的组织。
②公益的父权性。非营利组织指可能为少数人控制,变成图利私人的组织。
③公益的业余性。从事公益活动的常常是志愿服务者,可能热心有余而专业不足。
二、论述题
5. 简述政策评估的方法?
【答案】政策评估的方法是指在政策评估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它是政策评估赖以实现的手段,是政策评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过程对比法
过程对比法是指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它有两个方面的特点:①评估的对象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效果,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②评估采用前后对比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将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判定政策价值,提出政策建议的一种分析思路。该方法被称为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因为它概括了政策评估的基本特点和本质要求。该方法主要包括“始—终”对比、“始—中”对比以及“有—无”对比。
①始—终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