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1、讨论"实践意识"乃"实践观"当代发展的必然走向。 廊清实践与价值的真实关系,要求着必须把"实践"还原为历史动作的真实情形,因而"工具本体论"之实践篇受到挑战。因为笼统地讲"劳动"或直观孤立的实践操作,并不能涵盖作为人生命长生活之质的"实践"的全部内容。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因而劳动一开始就具有特定社会内涵。而社会内涵之作用于实践操作,必须中介于人们的头脑--此即实践意识。而当把"实践意识"作为"实践"之基本内涵,它也就被子列入社会历史构成性要素。 2、社会关系乃人--人之感性的对象性关系。实践(意识)之中,所不同的是,实践意识往往只是直观的动作意识与筹划意识,因而其直接产品--一方面是实践意识对社会关系的生产,另一方面是这种社会关系对实践意识的生产--一反而往往以"不自觉"的形式存在意识当中。 由此,工具本体论之失误便彰显:其一,宽把工具生产当作实践的全部,人的生命生活由此也被规定为的单一的劳动生产;其二,工具生产因此也被抬高至全智全能的位置而成为人及其世界的发生源头,因而被列为第一性的--此即主--客观为前提的二元论。换言之,它只看见动作对世界的创造。 3、意识形态之重要性体现在实践意识对自身及其环境进行总体性把握之必然要求以及这种要求在分工社会尚不能直接以感性经验方式实现的历史情形。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超越具体阶层、领域功利价值的观念性活动;但是分工所致价值多元论对立情形以及意识形态之必然物化又往往使其自身分化,对立,其中主要体现为统治意识形态与人文冲剂形态。前者往往成为特定阶层的操作工具而后者始终执守着对生活世界进行整体性把握的理想,此根本上表现为人民性立场与历史规律性立场,二种意识形态之矛盾对立与统一构成意识形态史之主流。 但是观念性、形式化之意识形态与感性经验的实践意识之间根本上存在着分离,这即要求其必须不断复归为实践意识以获其历史本质。这种复归是实践性的,因而便既非亦赵式的被动反映,亦非启蒙式的在前规范引导,而是二才的互相规范与修正。 4、由此,大休可获"实践结构"之主要方面:一即个体实践层面,二即社会历史层面。批判对主义与循环论,以维护价值论以及价值的形上超越性,本质上是因为历史规律性和人民性以及分工社会的现实具体情形。 5、提出"实践的实观"概念。并指出,实践之实现根本上应是感性经验的,而非逻辑观念的。其具体途径亦即对历史规律性之把握。而这已为马克思所提示:生产力之发展,破除了自然神论,开掘出自然及人自身的丰富本质;同时使人从直接劳动当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人自身及自然对象的丰富性,从主、客体两方面使从具备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的能力;而直接劳动时间大大缩短又使这种能力付诸实践根本上成为可能。"艺术美"地位下降,"实现美"战为美学主要内涵。人与人矛盾对立克服,人与自然协调统一,自然规律直接成为生活规律,此亦即人的科学统一于自然科学,因而生命本身既体现为艺术性,又体现为科学性。实践意识从单一工具性对象意识中解放而直接成为艺术与科学意识,此亦即"美"意识,亦即真正的生活意识或生命意识。历史地讲,"美"意识之逐渐占据生命与生活意识主位,便成为实践实现一个重要标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