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言意之辨的本体阐释及现代意义

关键词:生命意识,语言,意义,生命本体,现代意义

  摘要

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中的主要论题之一。它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历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学者莫不从中汲取深邃的哲学力量,以图把握中国古典诗学精神的基本脉搏。然而可惜的是,诸论者在涉及此问题时,大多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入手,将之简单化为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言意之辨的尽与不尽的关系也只囿于语言认识论,反映论和功能论中加以讲座二十世纪西方思想史中的语言学转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语言问题的思索,如何看待近两千所中国思想史上这场第一次语言领域的辨的辨论亦作为重新阐释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提了出来。一个不容忽视的总是,言意之首长所开创的玄学之风具有深厚的本体论背景。王弼首先把人们对宇宙发生学的兴趣扭转向对"无"之存在本体的关注。这使得后人在评价言意问题时须朝向本体界方可完成历史的还原。本文正以此为契机,扬弃五弼对"无"的玄思,从对中国诗学影响最深的"易"、"道"两家思想分析入手,进探古典诗学精神的本质--生命意识,建构生命本体论,并借此对言意之辨重新阐释。 这种阐释是现代人借历史获得对当下生存处境的再次认识,其目的在于建立于生命本体之上的语言在机械复制的产物,它应是人之超越自我的一种方式,语言的存在及变更澄明着人的生存及内在精神,由此,语言便是一种富于诗意的东西,语言的意义亦由此诞生。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单章 《易》为六经之首,其所坚执的对世界的阐释模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诗学体系的建设,道家所领悟的"道"之内在精神又始终贯穿着整个诗学的发展进程,这两家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创造的强烈意识的传统诗学绵延不绝的巨大动力,因此,对言意辨进行阐释之前,首先须寻求这样一个理论支撑--生命。本章主要通过对"易"、"道"两家思想的重新理解阐释出影响中国古典诗学的基本精神,以此奠定言意之辨的生命本体论的阐释基础。 第二章 方意之辨在历史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言尽意,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以往人们常将这三个方面归结为认识论和反映论的范畴进行理解。然而,如果转换一个角度,从生命本体论出发,那么言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作重新阐释。本章就言意辨在历史上所关注的各个范畴及其相关联系,从生命论的角度加以再认识。 第三章语言的意义之源在于它澄明着人的本真生存,而生存的真实内涵在于参与介入,历史上有两个时期,人们对语言的不同理解典型地表明了作者这一态度。本章着重言意之辨用于诗学理论的历史分析,研究诗学史上表现较为显著的从六朝向三唐理论语言论之风气转换的内因。 第四章通过上述言意之辨的再阐释以期复苏现代人对语言人文价值的意识,从而使言意问题更富有现时代进行深入讲座的意义。 本文在撰写的过程中,受到恩师梁道礼教授、尤西林教授等老师的指点,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