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54国际政治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目录

2017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54国际政治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一) ... 2 2017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54国际政治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二) . 18 2017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54国际政治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三) . 34 2017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54国际政治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四) . 53 2017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54国际政治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五) . 68

一、简答题

1. 简述肯尼思. 沃尔兹关于国际冲突根源的层次分析理论。

【答案】(1)肯尼思·沃尔兹关于国际冲突根源的内容

肯尼思·沃尔兹1959年在其名著《人、国家与战争》一书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对关于冲突起源的层次分析法,对三种基本概念进行了区分:第一种概念是“人性与国际冲突”,根据这种基本概念,战争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行为; 第二种概念是“国家与国际冲突”,即从国家的内部结构中去寻找冲突的根源; 第三种概念是“国际体系与国际冲突”,即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导致国际冲突的原因。

(2)肯尼思沃尔兹关于国际冲突根源的意义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的体系分析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分析层次。沃尔兹强调国际体系层面的权力分配是导致国际冲突的决定性根源。

层次分析法的意义在于针对国际冲突解释方向上的探寻。任何对国际冲突根源的理论解释都是在这三种基本概念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的基础上展开的。层次分析所探讨的是哪个层次的变量,将被用于解释国际冲突的发生国际冲突既可能是个人层次的好战本性,国家层次的专制体制,也可能是国际层次上的权力分配。此后,层次分析成为研究人员经常遵循的一种研究方法。

2. 赫尔德认为,国家在政治上受到哪些影响?

【答案】赫尔德把国家在政治上受到影响概括为五个方面:

(1)伴随着全球相互联系的增多,政府可用的政治手段效用明显下降;

(2)由于跨国力量和相互联系的扩大,减少和限制了国家政府对公民行为的影响;

(3)在具有高度相互联系的全球体系范围,在国家行为的许多传统领域,小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就无法实现国家的目标;

(4)国家不得不增进与其他国家的整合程度;

(5)国际机构、组织和制度的大发展,为全球治理奠定了基础。

3. 核武器有可能减到零吗?

【答案】核武器不可能减到零。原因如下:

(1)实现无核武器世界,虽然这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但是为了走到这一步,人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既要解决意识与观念问题,也要解决国家间利益的讨价还价问题。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全球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只能是维持现状。

(2)核武器的惟一用途就是进行威慑。所谓“威慑”,就是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对于核

大国来说,保存核武器也许还有军事考虑之外的理由,例如作为大国地位的标志。就英国而言,它发展核武器就没有明显的军事理由。用哈罗德·麦克米伦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欲望,是为了继续“在主桌吃饭”,保持与美国在军事问题上的平等决策地位。

(3)对于核大国来说,既然核武器不能实际使用,它的数量又过于庞大,那么该做的事就是进行核裁军。进行核裁军,涉及“最低限度的威慑”的概念。现在所开始的核裁军进程,到底应该走到何种地步,存在两种观点,其中一种认为只能走到“最低限度”。“最低限度”的支持者认为,核武器即使不会永远也会长期地与我们同在。最理想的结果是把核武器的数量降到最低限度,同时施加压力使无核国家同意保持现状。这种最低限度不可以突破,因为它是防止被别人欺骗的一道必要的屏障,也就是说是用以对付可能逃避核武器限制条约的行为的。零的水平是一个乌托邦,也许还是危险的。

(4)即使为了国际和平与安全,要减少核武器的使用,要求进行核栽军。但是各个国家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军事的需要,绝对不可能把核武器减到零。

4. 民族主义为什么会导致战争? 在什么情况下民族主义最有可能导致战争?

【答案】民族主义与战争的密切相关性,促使学者们对民族主义与战争的关系问题进行理论的思考。

(1)民族主义之所以会引发战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民族利己主义。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会坚持多民族的利益,而一个民族的民族主义则只坚持自己民族的利益。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一致的时候,或者说当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利益一致的时候,民族主义会以国家利益为重,但是当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就肯定要发生冲突了。当利益不可调和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会爆发战争。

(2)民族主义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导致战争,埃弗拉提出了一系列很值得人们思考的假说。 ①不是独立国家的民族对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越强烈,就越有可能爆发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该民族具备各种可能的条件,即看起来有获得自由的力量,而另一方面中央国家政权又准备坚决抵制其建立国家的企图,则这种民族主义导致战争的危险就比较大。

②散居的民族追求统一的愿望越强烈,战争的危险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混居越密集,就越有可能发生战争。就混居而言,地方性混居(户邻户)比地区性混居(省邻省)导致的危险更大。就现实性而言,如果母国实现民族统一虽然困难但有可能,则混居导致的危险就大; 反之,如果实现民族统一容易或根本不可能,则导致的战争危险就比较小。

③民族关系中追求霸权的因素越大,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④少数民族所受的压迫越大,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⑤新出现的民族国家越少安全性和可防卫性,边界的国际合法性越小,这些政治边界与民族边界越不一致,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凸

⑥民族间在过去相互犯下的罪行越大,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在这种情形中,受害者对这些罪行记忆越深,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罪行的责任者与有关群体的关系越密切,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有罪的群体越少悔过,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大国与受害者越一致,战争的可能性就越大。

⑦民族有关它们相互间的历史以及它们现今行为特性的信念分歧越大(换言之,有关民族关系的谎言越流行),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在这种情形中,民族主义运动的政府或领导人所具有的合法性越小,他们对其公民要求越多,他们就越倾向于宣扬神话式的民族主义信念。如果经济情况恶化,公众就会变得史容易接受替罪羊神话,从而使战争的危险变大。

5. 你同意“中国文明具有和平的内涵”这个判断吗? 为什么?

【答案】我同意“中国文明具有和平的内涵”这个判断。原因如下:

(1)回顾历史,中国能够度过无数苦难,能够主要小依武方面将周围的许多民族,于小知小觉之间,融合成一个数亿人口的大民族,并且在东南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华文化圈,正如徐复观所指出的,主要是“仁”的文化发挥融合凝聚力量的结果。中国能够不断融化其征服者,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中国文化比征服者高,而在于中国文化本是与对立者可以相融合的文化,是人性所固有的文化。

(2)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所抱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就儒家而言,其宗旨就是要融合全人类,以共同达到一种和平生活的境界。儒家的主要准则,就是所有人都做到孝、梯、忠、恕、爱、敬,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3)中国文明具有和平的内涵,主要是中华“和合”文化。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对“和合”文化的研究。

①他们注意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合”二字就己单独出现了。前一个“和”的原意是声音相应,后一个“合”的原意是上下唇合拢。后来,前一个“和”演化出和谐、和平、和睦、和善、祥和等意思,后一个“合”演化出汇合、结合、融合、联合、合作等意思。

②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从而出现了“和合”的思想。

③自东汉以后,和合概念被中国流传的儒、道、佛等各家思想所吸收。研究“和合”文化的学者指出,“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独创。在外国文化中,和平、和谐、合作的概念都有,但没有作为整体的“和合”概念。据考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之所以把“和合”连用,是因为这个概念除了有和谐、团结的意思外,更有向心、聚拢的意思,更能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④按照“和合”的观念,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们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阴阳和合的统一体。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他们也强调两者要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⑤“和合”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一个愿望,即和谐。在中国最早的文献中,就有关于和谐的思想。《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词句:“协和万邦”。对中国人来说,小论是就自我修养而言,还是就一般世事而言,和谐都是关键。在美德的施行上,他们强调肉体与灵魂的和谐; 在家庭里,他们强调父子、兄弟、夫妻的和谐; 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他们强调天与人的和谐; 在社会关系中,他们强调君与巨的和谐。在经济生活中,他们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也是为了和谐。

⑤“和合”文化传统使中国人对外界的新鲜东西,常愿接受并消化之,认为都可以融会协调。 综上所述,中国文明具有和平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