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54国际政治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恐怖主义的演变?
【答案】(1)用历史的观点考察,恐怖主义自产生以来,其内涵、历史角色、人们对它的态度、国际法对它的约束等都不是一成小变的。最初,它曾表现为一种革命的手段; 其后,它的表现方式包括反抗、斗争的手段和滥用的暴力等。在今天,它所表现出和可能表现出的毁灭性(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明显地构成了一种对全人类的威胁。
(2)从历史作用来说,从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再到今天的和平与发展时期,恐怖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不管在历史上它起过什么作用,至少在今天它是一种破坏和平与稳定的消极角色。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暴力行为,无论就国家而言还是就非国家行为体而言,都是一种非法的手段,是犯罪行为。这一点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2. 简述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六原则的内容。
【答案】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六原则的内容如下:
(1)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
这些法则不受人们的偏好左右。假定人们能理性地行动,就应该把自己摆在必须在某种条件下解决某个外交政策问题的政治家的位置上,思考在这些条件下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合理方案。通过把这样的理论假说放到现实中并检验其结果,才能赋予国际政治事实以理论意义。
(2)政治家的思想和行动是从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出发的
这一假定使我们能够回顾和预言政治家己经迈出和将要迈出的步伐。这一假定使得不同国家的不同政治家所执行的外交政策有了一种连贯性和统一性,从而使得国际政治的理论分析成为可能。
(3)在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之内,哪种利益能够决定政治行为,要视制定外交政策时所处的政治和文化的环境而定
外交政策所处的当代环境是极不稳定的,但这种环境是可以改变的。现实主义者相信,只有通过对支配过去并将支配未来的各种永远存在的力量进行巧妙的控制,才能实现改造。
(4)普遍的道义原则在抽象的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必须在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加以贯彻
抽象的伦理原则在判断行动时,看它是否符合道义法则,而政治伦理在判断行动时,则看它的政治效果如何。权衡不同的政治行动的后果,是政治中至高无上的品德。国家生存就是道义原则。
(5)不能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天下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
国家在诱惑下都会用适用于全世界的道义目标来掩饰它们自己的特殊愿望与行动。把特定的民族主义等同于上帝的意旨是不合道义的。这种等同很容易造成歪曲的判断。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国家,就应该把它们都看作是追求以权力为定义的利益的政治单位。这样,国家在保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能尊重别国的利益。
(6)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的思想之间的差异是真实、深刻的
政治现实主义者是从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出发进行思维,就这一点而言,它迥然不同于研究国际政治的“法律道德学派”。
3. 简析当前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答案】东亚区域主要是指中、日、韩、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东盟地区等区域,除了个别老牌经济发达国家之外,大多都是新兴经济体。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大国普遍衰落,东亚地区连同太平洋区域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引擎,东亚区域的发展和合作存在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1)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
①政治方面。东亚区域的政治合作情况比较复杂。
a. 中俄政治关系发展良好,双方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高度的政治互信和往来,双方是彼此坚定的支持者;
b. 中韩关系保持稳定,双方长期以来保持政治往来,维持正常的政治沟通,共同促进周边和地区关系稳定;
c. 中国与东盟政治往来加深,由于中国奉行富邻、安邻的政策,扩大与东盟的战略互信,去年10月习近平和李克强相继访问东盟国家,提升了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政治关系,提出建立“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使中国与东盟关系不断深化;
d. 中日关系出现倒退,由于日本右倾化和钓鱼岛争端等一系列影响,中日关系进入历史最低潮,双方在政治合作方面无任何往来;
e. 中朝关系由于2013年开年时朝鲜进行核试验而导致合作中断,但随后中朝关系仍保持稳定发展。
②经济方面。东亚区域的经济合作是区域内国家之间发展最为良好的,形成了一系列机构和机制安排,例如RCEP ,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以及“海洋丝绸之路”的构想提出,均反映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中日之间由于政治原因导致经济合作大幅下降,总体来说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态势依旧良好。
③人文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各国民间往来,加之中国推行公共外交和民间交流,将2014定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年,与此同时与韩国、俄罗斯等国人文交流也十分密切,人文合作欣欣向荣。
④安全、军事方面。日本试图拉拢俄罗斯、东盟等形成对抗中国的安全机制,但没有成功,目前东亚地区的军事安全合作相对来说比较滞后。
(2)东亚区域合作面临的挑战
①日本的右倾化以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严重威胁了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自安倍上任以来,日本积极扩军备战,设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制定《特定秘密保护法案》,不断突破战后体制,引起了邻国担忧,且近日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也引起了东亚地区人民的强烈反应;
②东亚地区存在着中日钓色. 岛争端、中菲黄岩岛问题等,领土的争端严重影响了东亚各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也造成了东亚地区局势的小稳定;
③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积极介入东亚事务,支持盟国并企图建立TPP 干扰东亚地区经济的一体化,美国的介入使区域的局势更加复杂;
④朝核问题对东亚地区和平稳定的制约,由于朝鲜强硬进行核试验,对东亚地区和平与稳定构成极大威胁;
⑤“中国威胁论”的提出和东盟国家的“大国平衡战略”,政治上依靠美国,经济上依靠中国,导致东亚国家内部出现互疑的行为,不利于东亚各国的合作与发展。
4. 简述肯尼斯·华尔兹的“越多可能越好”命题的内容。
【答案】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针对核扩散问题就提出了一个“越多可能越好”的命题。华尔兹的命题包括5个要点:
(1)核武器是在传播(spread )而不是在扩散(proliferate ,此词亦有“增殖”的意思,“核扩散”概念用的就是这个词),只有在核武器国家纵向地增大其核武库的时候,才算是核扩散(增殖);
(2)核武器在横向传播的时候只能是很缓慢的,这种慢速对于变幻不定的国际条件来说无论如何都是幸运的;
(3)缓慢的传播比不传播和快速传播都好;
(4)新的核武器国家会感到核武器加给它们的约束,从而具有责任感;
(5)随着国家的威慑与防卫能力的增强,战争的可能性将下降,负责任地运用核武器将使战争很难发生。
总之,华尔兹认为核扩散可以使国际关系更稳定。
5. 怎样认识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哲学?
【答案】(1)中国当代对外关系哲学的内涵
从文化传统的视角考察中国的对外关系哲学,不能离开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以鸦片战争为分期点,中国的对外关系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段。
①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是中国的天下主义文明的自我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固然经历过各种分裂与战争,但最本质的东西毕竟是内向与“和合”。
②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则是中西文明的碰撞、交锋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压迫下的反抗、风起云涌的革命与战争,而最终则实现了和平内涵的再现与回归。
后一段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与前一段相比,之所以有不同的表现,是因为有不同的背景,即国际关系的不平等。如果“和合”是中国文明的第一个本质特点,那么有压迫则有反抗,则是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