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721政治学原理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系谱学

【答案】系谱学,简而言之,是一种历史思维方式,它旨在揭示那些排斥和掩饰的过程,使那些被认为超越历史的东西历史化,包括那些被理没的或是在记述和创造历史过程中被排斥的东西或思想。从系谱学的观点看来,历史并不是真理与意义的逐步显示,而是支配形式的无尽无休的重复表演。历史,实际上就是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支配与强加的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大历史,而是许多交织在一起的历史,它们有不同的节奏、步调,并受到不同的权力——知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来讲,系谱学就是按照无休止的众多意志的权力政治冲突来理解一切历史,包括秩序的确立。

2. 英国学派

【答案】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是一种不同于美国主流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野,其本体论的多元主义是与方法论多元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学派的独特要素就是它方法论的多元主义、它的历史主义以友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观点是有关国际体系的综合性观点。多年来,英国学派一直强调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三个竞争的传统,即霍布斯主义或现实主义传统,康德主义或世界主义传统,以及格劳秀斯主义或国际主义传统。英国学派的国际体系观正是基于这三个传统的比较而形成的。

3. 寻求庇护者

【答案】寻求庇护者是指那些离开原籍国,向其他国家提出难民申请,而相关政府或是联合国难民署尚未就其申请作出决定的人。这些人的绝大多数居留在欧美工业化国家。

4. 生物恐怖主义

【答案】“生物恐怖主义”是指利用可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染或人畜共患的感染媒介物,如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真菌,将其制成各种生物制剂,发动攻击,致使疫病流行,人、动物、农作物大量感染,甚至死亡,造成较大的人员、经济损失或引起社会恐慌,动乱。“生物恐怖主义”与其他类型的恐怖主义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小通过任何组织而由个人发动攻击。

5. 人类安全

【答案】人类安全是最早由联合国提出的概念,特征是不仅强调人类整体的安全,也强调个体人类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的安全。人类安全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强调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之

间的相互结合。

6. 国际行为主体

【答案】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国际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国际行为主体既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也包括大量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国际行为主体的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7. 军控和裁军

【答案】在消除核武器的问题上,有“军控”和“裁军”两个概念(在国际学术界,这两个词常常连在一起用,表述为arms control and disarmament)。一般来说,军控不仅指减少军备,而且指更温和的措施,如冻结现有的军备水平,规定未来某种武器的最高限额,以及对某些武器的发展、使用、部署进行限制等; 而裁军则是指消除军备。在汉语里,“栽军”通常是指裁减军备,而在英语中,减少军各通常被称为“军控”而不是“裁军”。当然,英语的表述也有“全面彻底裁军”(general and complete disarmament)的说法,似乎又表明单讲disarmament 并不是完全彻底的。就具体条约而言,完全禁比某种武器的条约,如禁比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条约,通常被称为裁军条约,而其他的限制军备(包括减少军备)的条约,则都算是军控条约。总之,这两个概念有区别的一面,亦有关联的一而。由于军控与裁军两个概念常常连用,因此没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太严格的区分。

8. 安全困境

【答案】“安全困境”是指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安全困境”的概念是赫茨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安全困境是一个结构性观念,按照这种观念,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大其他国家的小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在这里,核心的问题是国家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巴特菲尔德把这叫做“霍布斯式恐惧”。他指出,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你会对其他国家有现实的恐惧感,别国也会对你有同样的恐惧。也许你对别国根本无伤害之意,做的只是一些平常的事情,但你无法使别国真正相信你的意图。你无法理解别国为什么会如此的神经质。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以为对方是有敌意的,无理性的,都不肯作出可使大家都获得安全的保证。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就是这种状态的产物。

9.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答案】威斯特伐里亚体系是指《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1618-1648年发生的那场战争中,西欧、中欧和化欧的主要国家几乎都卷了进去。1648年各方停战,签署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这个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边界,承认各国的独立和享有的外交权力,规定不得干涉各国的内政。这样,现代国际关系的雏形就出现了。这个体系,人们通常称之为威

斯特伐里亚体系。

10.案例研究法

【答案】案例研究法是指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人们基于特定目的,选择单个或少数事例,联系其发生条件与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途径。进行案例研究,可分为非理论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运用普遍却又存在争议的方法,通过联结个别研究和一般研究,可以打开通向理论概括的门径,但它本质上并不是一种普遍性研究,不适合需要用大样本进行分析的问题。

二、简答题

11.西方学者所讲的“朝贡体系”是对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的适当概括吗?

【答案】西方学者所讲的“朝贡体系”是对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的适当概括。原因如下:

(1)对于古代中国与周边邦国的关系,美国学者费正清称之为“朝贡关系”,认为这种关系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框架。日本学者滨下武志进一步主张应把朝贡关系作为一种体制来把握,认为这一体制构成了亚洲各种关系中的基本关系。

(2)通观中国古代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周边部族与华夏中央王朝之间的“朝贡关系”是确实存在的,而且中国的古代文献特别在意对这种“朝贡”的记载。

①就历史上具有臣服意义的朝贡关系而言,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情况比较典型。从唐太宗朝的对外关系看,朝贡者乐于接受这种关系,有慑于唐王朝军事力量的一面,但主要还是唐王朝的怀柔政策发挥了作用。

②在中国历史上还存在另外一种类型的“朝贡关系”,即明朝的统治者为了宣扬国威,以物质利益为引诱营造出来的“万邦来朝”局面。这实际上所维持的不过是一种面子上的宗主地位。这种以“礼”为中心的互动,由于不存在权力支配关系的实质,因此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宗藩”关系。

(3)从总体上对中国历史上的朝贡关系进行评价,有这样一些方面值得思考:

①中国古代中央王朝所建立的朝贡制度,无论是基于军事威慑还是文明的吸引力,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种和睦的周边关系。

②中国古代的中央王朝之所以能够建立这样的朝贡制度,尽管存在军事因素的作用,例如经过军事征讨之后所建立的朝贡关系,但最根本的因素不是军事压力,而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吸引力,包括经济利益的吸引,政治制度的示范,伦理文化的影响等。

③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对于周边的朝贡国,除了少数几次出兵的情况之外,多数情况下是持小干涉的立场。

④中国古代的朝贡关系,特别是明清时期,实质是一种“厚往薄来”的贸易关系。

总之,中国古代王朝对朝贡制度的坚持,尽管有坚持不平等关系的一而,但它却一直是以和睦周边为目的,不倾向于对外干涉和使用武力,而主要强调的是运用道德的影响力。

(4)在探讨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传统时,除了西方学者所讲的“朝贡体系”,“中国”与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