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721政治学原理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英国学派

【答案】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是一种不同于美国主流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野,其本体论的多元主义是与方法论多元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英国学派的独特要素就是它方法论的多元主义、它的历史主义以友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和世界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观点是有关国际体系的综合性观点。多年来,英国学派一直强调有关国际政治研究的三个竞争的传统,即霍布斯主义或现实主义传统,康德主义或世界主义传统,以及格劳秀斯主义或国际主义传统。英国学派的国际体系观正是基于这三个传统的比较而形成的。

2. 国际合作

【答案】国际合作是指在国际政治中,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阿姆斯特茨认为,全球政治中的国际合作,通常有三个特征:①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是自愿的; ②合作涉及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诺; ③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老有利的结果。在国际合作中,通常存在某种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东西作为基础和保证。国家之间双边或多边的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军事合作和文化合作等,在多数情况下会以某种条约或协定的方式加以固定。

3. 文本解构

【答案】文本解构是从根本上动摇被认为是稳定的概念和概念对立。这种稳定性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运用了语言中似乎是客观和自然的对立概念,诸如穷与富、好与坏、对与错等。解构的要点就在于揭露对立术语的寄生关系,并且尝试替换它们。对德里达来说,概念的对立绝不是简单的中立,而是按照等级排列的,两个对立术语中的一个总是对另一个拥有特权。有特权的术语意味着存在、适当、全面、纯粹,而另一个则没有。对此进行解构,就要表明所有的理论和话语都依赖于人造的稳定性。文本解构实际上是一种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揭示隐藏的内在假定和矛盾,并推翻其明显的意义和统一性。

4. 生态战争

【答案】生态战争是指带有敌意地蓄意破坏别国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通过改变敌对国家的生态环境,给敌对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大量投放化学制剂破坏越南的森林,就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战争行为。一般来说,使用生化武器进行战争,就是进行生态战争。核战争说到底也是生态战争。核战争的最终结果,即“核冬天”,其实就是地球生态环境的毁灭。

5. 规范理论

【答案】规范理论是指布朗规范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国际关系的道德层面的问题。它的最基本的特点是提出了社会或国家间关系的伦理性质。在传统的实践中,它关注的是暴力与战争问题; 在新的实践中,它把对传统问题的关注与对有关国际正义分配的现代要求结合在一起。布朗认为规范理论有三个要点:①国家的自主权间题; ②使用暴力的伦理问题; ③国际正义问题。

6. 世界联邦主义

【答案】世界联邦主义是指有关国际组织运作的最激进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要促进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和谐,就必须自愿地拆除国家主权的藩篱,按照联邦与民主的原则,实现政府权力的集中化。换言之,世界各国应通过法律程序,在全球层面上建立一个世界政府。这个政府可以降低乃至消除战争,促进人类的幸福。

7. 系谱学

【答案】系谱学,简而言之,是一种历史思维方式,它旨在揭示那些排斥和掩饰的过程,使那些被认为超越历史的东西历史化,包括那些被理没的或是在记述和创造历史过程中被排斥的东西或思想。从系谱学的观点看来,历史并不是真理与意义的逐步显示,而是支配形式的无尽无休的重复表演。历史,实际上就是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支配与强加的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大历史,而是许多交织在一起的历史,它们有不同的节奏、步调,并受到不同的权力——知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来讲,系谱学就是按照无休止的众多意志的权力政治冲突来理解一切历史,包括秩序的确立。

8. 基础四国

【答案】基础四国是指媒体20096年11月哥本哈根大会前夕在北京商气候大会上的基本立场的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四个最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的总称。四国一致认为,气候变化谈判应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的框架下进行。此后在历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四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基础四国”只是在四国在气候议题的临时磋商机制,其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四国共同利益的多少与强烈程度。

9. 强制性外交

【答案】强制性外交是指运用军事威胁说服行为体改变其行为。实际上,把强制力与外交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外交强制性外交。

10.集体安全

【答案】集体安全是指一批国家构成一定的安全共同体,诸如同盟、条约组织、国际组织等,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有成员国承诺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于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强制性措施,诸如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施军事制裁。集体安全的提出是出于这样一种假定,即

单个的民族国家在国际范围内常常不能实现自己的安全,因此需要依靠某种国家的集团,这样就提出了相对个体安全而言的集体安全问题。

二、简答题

11.国际社会未来可能面对怎样的恐怖主义威胁?

【答案】面对当代的恐怖主义浪潮,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明天的情况会怎样,关心国际恐怖主义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对于国际社会未来可能面对怎样的恐怖主义威胁,有三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1)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很可能出现较大的上升趋势,而这种恐怖主义的破坏性和杀伤性是不受制约的。

①有研究表明,自冷战结束以来,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无论是组织的数量还是活动的影响都在急剧上升。从总体上来看,有宗教背景和动机的恐怖主义事件,通常更暴烈,造成的杀伤更大。

②“宗教”恐怖主义通常有不同于世俗恐怖主义的价值体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机制以及道德观念。对“宗教”恐怖主义者来说,暴力是一种神圣的行为,是在履行神的旨意,因此不受任何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制约。

③由于“宗教”恐怖主义并不谋求得到民众支持,而只求得到教派自身的支持与认可; 不谋求改善目标体系,而是要摧毁目标体系,因此他们很可能并不张扬其宗旨与目标。

“宗教”恐怖势力的上升,表明国际恐怖主义浪潮己进入了一个暴力日益增大,流血日益增多的阶段。

(2)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超级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现实威胁。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指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放射性武器或核武器等。由于使用这种武器的恐怖行为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和后果,因此也被称为“超级恐怖主义”。

(3)恐怖主义组织正日益形成一个全球的网络,这种网络没有权力的中心,而只有不同的节点。与这样的“网络恐怖主义”进行斗争,对各国将是更大的挑战。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国际恐怖主义出现了新的形式。新形式的恐怖主义组织是一种网络结构,在这种网络结构中,不再存在居于中心的“伟人”领导,取而代之的是松散和分权式的组织体系。由于现代的信息传播不受国界限制,联系的渠道都是跨国的和全球的网络,因此非国家行为体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总之,在当代,要战胜恐怖主义,就必须清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要清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建立切实有效的防范机制固然重要,但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则更重要。只有实现了国家间、民族间、社会间的持久和平,实现了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共同的经济发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的威胁。

12.简述对外主权的主要内涵。

【答案】(1)对外主权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