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实验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what 通路与where 通路?
【答案】(1)有两条解剖上不同的神经通路分别对客体本身以及客体的位置进行加工。
①焦点系统(focal system ,又称what 通路)即膝状体——纹区视觉系统,负责客体的识别与再认,其包括视网膜中央阴在内的中心区、外侧膝状体和初级视皮层区(纹区);
②周围系统(ambient system,又称where 通路)负责客体的定位,即视网膜背盖视觉系统,其包括视网膜的中央凹区域以及边缘区域、上丘和外纹状体。
(2)盲视病人的情况有助于说明这两条通路。患这种病的人因初级视皮层区(V1区)受损而全盲,虽然他们能正确辨别诸如运动朝向、不同波长光波、形状等刺激属性,但他们却看不见任何东西。对盲视现象的一种解释是,病人的where 通路功能还残留,但what 通路则因受损而小起作用了。因此,病人不能辨别客体是由于视皮层区受损,但where 通路却能使他作出准确的方向反应等等。有趣的是,病人不能意识到自己己做出准确反应,常常对自己“猜”得很准感到奇怪。这意味着,健全的V1区对视觉经验(意识到某种视觉)来说是必小可少的。
2. 举例说明双眼竟争的实验范式。
【答案】(1)双眼竞争范式
双眼竞争是近年来研究视觉意识比较常用的一种实验范式。实验中给观察者的两只眼睛分别呈现两个不同的图像,他们所看到的并非是两个图像的混合,他们的知觉体验是以一种双稳态形式在一只眼睛的输入优势和另一只眼睛的输入优势间交替转换的。因为视网膜输入始终保持不变,变化的是知觉体验,因此双眼竞争为探索知觉意识的神经相关物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验范式,从而避免了视网膜的刺激变化所造成的混淆。
(2)双眼竞争范式的研究案例
Logothetis 和其同事(1998)记录了猴子在观看双眼竞争呈现时大脑视觉区域单个神经元的活动。
①实验程序
猴子被训练通过拉一个杠杆来报告它们在每一时刻看到的是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实验中选择了各种各样的刺激,如移动的栅条、面孔等,它们或者是某个特定神经元的适宜刺激(能强烈
,或者是非适宜刺激(对该神经元的激活非常微弱)激活该神经元)。
②实验结果
Logothetis 等人发现,在视觉通路中某些神经元的反应是独立于猴子的觉知状态的,而另外一些神经元的活动与猴子的觉知报告相关。例如,给猴子的一只眼睛呈现移动的刺激,另一只眼睛呈现静态的刺激,对运动敏感的神经元在猴子报告看到运动时其活动比没有报告时更强烈。此外,
在视觉通路的不同阶段,与觉知相关联的神经元数量是不同的,在V1和V2区大约有20%,而在颞下皮层大约有90%。
③实验结论
视觉通路的晚期阶段与猴子的觉知状态的关联比早期阶段更紧密。
3. 当我们接受多种视觉输入,选择性注意起什么作用? 对于被选择的和被拒绝的刺激结果又如何?
【答案】(1)当人们接受多种视觉输入时,选择性注意能够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其中一些刺激,而忽略其他的刺激。这种选择性可以使人们通过控制感知觉、思维及行动活动的优先次序来影响人们的经验与行为。
(2)对于被选择的和被拒绝的刺激的结果,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观点。
①注意的早期理论,Broadbent 提出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样被选择的刺激则被注意到了。而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Treisman 的衰减理论认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即被拒绝的刺激只是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也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②晚期选择理论,J.R.Deutseh 和D.Deutsc 却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相反,所有输入信息被加工并可供使用。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一个信息是否会被“注意”到。即被选择和被拒绝的刺激开始都进行了加工,只是在后期的选择反应中只有被选择的刺激被进一步加工作出了反应,而被拒绝的刺激则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4. 简述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方法。
【答案】自传体记忆是关于一个人亲历事件的记忆,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自传体记忆测验(AMT )
自传体记忆测验是研究自传体记忆常用的方法,通常给被试呈现一个线索词,要求被试回忆由该线索词引起的被试的一些亲历事件。
自传体记忆测验的一般过程:在计算机屏幕逐个呈现一系列线索词并由实验者大声朗读。要求被试在30秒以内针对每个线索词报告一项亲历特殊事件,该事件应该有具体时间、地点并且历时少于1天。实验者记录被试的报告,同时也进行录音。
(2)按一定要求写下自己过去的经历
这种研究自传体记忆的方法是不给予线索词只是按一定要求写下自己过去的经历,然后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分析总结。Wang 和Conway (2004)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文化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记忆发生的时间以及性别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
5. 什么是关联后效?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答案】(1)关联后效的含义
关联后效是指不同刺激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后效,颜色和方向或颜色和形状等。如Mc Collough首先报告了这种后效,她给被试呈现几秒钟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栅条组成的图形,随后呈现黑色和蓝绿色的水平条纹的图形,两种图形交替呈现4min 后,呈现测试图形,测试图形由垂直和水平的黑白栅条组成。观察者报告在测试图形中垂直方向黑白栅条处出现淡蓝绿色后效,在水平方向黑白条纹处出现淡橙色后效。
(2)产生关联后效的原因
Mc Collough使用的这两种颜色(橙色和绿色)互为互补色,当一种特定色调的颜色连续刺激视觉系统时,视觉系统将对这种颜色发生适应,并产生其补色的感觉,即后效。这种后效是由图形轮廓的方向而导致其特定颜色后效的。关联后效可能是因为视觉系统对一定刺激特性组合的敏感性不同,与每个通道的性质不同有关。
6. 为什么称人脑为社会脑?
【答案】从强调社会认知的重要性方面,可以把大脑称为社会脑。因为大脑与社会文化认知有紧密的联系。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的理解,现在己发展成包括广泛心理过程的领域。其中核心的过程有理解他人、理解自己、自我与他人的互动。人脑的某些区域负责行走、谈话或呼吸一样,大脑也己发展出特殊的机制来面对社会的环境,即执行社会认知的功能。
(1)理解他人的社会认知的脑机制研究表明,社会认知和非社会认知在加工与提取两个阶段激活的脑区不相同,社会认知的记忆形成与背内侧前额叶相关,而非社会认知的记忆却与右侧海马相关。
(2)移情的个别差异与脑区的机会差异有很好的相关。如对疼痛的研究发现,感受他人的疼痛和自己的疼痛都激活了前扣带回与前脑岛,而自己受到疼痛还特异的激活了后脑岛、次级躯体感觉皮层、感觉运动皮层以及扣带尾部。
(3)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的自我概念的差异,东方亚洲人是互倚型自我的一部分,而西方人则是独立型自我的一部分。
(4)前扣带回和纹状体是与人类被试进行合作的社会互动的神经基础。
(5)文化信息对人类的知觉偏好产生影响,它们与前额叶的背外侧区域以及海马的活动有关。
7.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包括哪些理论? 分别用什么实验验证? 这些理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案】(1)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包括三种,分别为: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晚期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
(2)三种过滤器理论的验证实验
①早期选择模型采用双耳分听实验验证。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分别听到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要求被试或是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或是以双耳同时接收的信息顺序成对再现,或是随意再现。
②中期选择模型采用追随耳实验验证。即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