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1西方哲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原子运动
【答案】原子运动是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提出的著名学说。他认为原子具有能动性,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并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无数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涡运动,重的凝结成大地,轻的被抛向外层空间。原子在旋转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状的原子或因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或因错开、脱落而分离。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德漠克利特认为原子的漩涡运动是必然的,说“万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没有什么事物是任意产生的”。
2. 实践智慧
【答案】实践智慧是指导向实践活动的推理,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都是理智德性。理论智慧关注永恒事物,而实践智慧在一般性层面上,关注于实践判断的真实性,及构建行为的一般规则; 在具体的层面上,将一般规则应用于具体的生活领域,确定应当做的正确行为。实践智慧包括实践直观、实践途径和实践手段。实践智慧与品格德行是不可分的,德行保证目的正确,实践智慧保证实现目的的手段。
3.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答案】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逻各斯”原意是“话语”,引申为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他认为自然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因此宇宙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依据“定则”的。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力一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
4. 笛卡尔的松果腺
【答案】笛卡尔的松果腺是指假设的身体和灵魂的交接点。笛卡尔认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相互作用,那么“灵魂怎么能同整个身体有一种统一的关系呢? 它们是怎样互相影响的呢? ”为了解释人的身体的有意识的活动,笛卡尔假设身体和心灵有一个位于脑部的松果腺作为交接点,灵魂通过松果腺作用于身体,并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的所在地。心灵在松果腺中产生各种运动,这些运动转而又在神经中,而后在身体上产生运动。这样松果腺的概念就给予心灵以位置,但这与笛卡尔的心灵没有广延的论断相矛盾。
二、简答题
5. 简述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答案】(1)实体观的理论前提
黑格尔认为“实体性中是既包含着共相或认识本身的直接性,也包含着存在或认识对象的直接性。”如果把自我作为辩证运动的主体,会引起“朴素意识的抗议”。他认为辩证法存在于整个绝对理念的运动之中,而不仅是自我意识的活动,它也是事物本身的客观运动,主观辩证法只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2)“实体即主体”的提出
黑格尔结合了实体概念(用以表示客观对象)与主体概念(用以表示主观意识),得出“实体即主体”的论断。他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理解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主体。”他用这个命题把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并确立绝对精神为自己哲学体系的主题。
(3)实体观的发展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斯宾诺莎实体与费希特自我意识的统一。
①对斯宾诺莎的实体观的继承和发展
a. 黑格尔接受斯宾诺莎的实体观,认为实体不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相反,人的意识在实体之中;
b. 与斯宾诺莎的实体观不同的是,黑格尔是绝对唯心论者,认为精神实体才是唯一的实体,所以,他称宇宙实体为绝对精神,认为实体的精神性使之成为主体,主体的客观性或存在性使之成为实体;
c. 根据斯宾诺莎的实体观,他克服了康德将主观与客观分离的观点,肯定了主体与实体的同一,反对康德把主体只看作自我意识的活动而不是实体的观点。
②对费希特的实体观的继承和发展
a. 黑格尔接受费希特的自我,认为实体是辩证运动的主体,其特征是能动性,它自己设定自身,并在克服矛盾对立面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实现和完善自身。只有经历了辩证发展的全过程,把所有环节都包含于自身,实体才是全面和绝对的;
b. 黑格尔肯定实体是运动变化的主体,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他的实体不是现成的、被给予的存在。
6. 简要叙述约翰·司各脱关于形而上学与神学关系的观点。
【答案】约翰·司各脱认为,一切学科都不需要证明其自身对象的存在,一个学科对一个对象的研究,是以承认该对象的存在为前提的,对象在学科之先。因此学科只研究对象的属性,而不研究其存在。关于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关系,他认为:
(1)形而上学只能证明上帝的存在,神学只能说明上帝的属性。
“存在之为存在”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而神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上帝。因此神学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只能说明其属性; 形而上学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小能提供关于上帝属性的认识。
(2)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关系相当于理智与信仰的关系。
约翰·司各脱认为存在分为无限存在和有限存在两种。无限存在是上帝,有限存在是被造物。两种存在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有限不能直接推导出无限。人的理智是有限存在,而上帝是无限存在,故人的理智不能认识上帝的属性。因上帝的属性是信仰的对象,神学是信仰,不可通过理智获得。因此,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关系相当于理智和信仰的关系。
(3)将形而上学同神学区分开来,淡化神学对哲学的影响。
约翰·司各脱认为神学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们如何行动、如何达到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而非理智探索的、思辨的学问。因此他将形而上学同神学区分开来,淡化了神学对哲学的影响。
7. 简述柏拉图的数学型相论。
【答案】数学型相论是柏拉图不成文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来源于亚里十多德的相关言说。
(1)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观点
①数学位于感性事物和“型相”这二者之间,数学与感性事物的区别在于它们是永恒不变的,与“型相”的区别在于它们同一类的数目众多,而每个“型相”是单一的;
②“型相”是其他事物的原因,构成“型相”的事物就是一切存在的东西的元素;
③数目有两类要素:一和“不定之二”,即大和小。一是形式因,“不定之二”是质料因,一和“不定之二”的结合可以产生所有的数字。
(2)现代学者的相关观点
现代学者认为,“不定之二”是柏拉图的无理数的名称。柏拉图为了解释无理数的存在,提出数目由不可分割的单元和无限可分的单元构成。不可分割的单元是来自一的重复相加的自然数以及自然数构成的分数,无限可分的单元即无理数,介于两个分数之间。因此柏拉图称之为“大和小”的二元。
通过肯定无理数的合理性,柏拉图把无理数列入型相领域,这使他能把数目型相解释为几何图形。这样,数目成为有形体的型相,成为型相与感性事物之间的中介。
8. 简述智者运动的意义。
【答案】智者运动对古希腊哲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
(1)积极作用
智者运动对传统观念的批判的范围和影响更加广泛,把对神话世界观的批判引向社会政治领域,把哲学的主题由原初的“自然”转向人事。他们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传统的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立在他们之上的制度进行批判,要求它们辨明自己的合理性。如果没有智者运动,早期希腊哲学难以继续深入发展。
①智者否认认识的可能性,迫使哲学家进一步寻求认识的标准;
②智者抨击传统道德,迫使人们反思道德的基础和准则;
③智者抨击传统的宗教信仰,迫使思想家认为有必要提出更圆满和更纯粹的神的观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