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905西方哲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德的意志和意欲
【答案】意志是指自我决定的能力,是由我们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所决定的,是应当和义务的源泉。意志与自律、自由和自发性相联系,并与实践理性自身同一。意欲是选择或决定的能力,它既被意志决定,又受感性的影响。意欲由外在原因所决定,属于他律。它在绝对命令和欲望之间作选择:它选择绝对命令,因而是善; 它选择按照欲望活动,因而是恶。康德的意志与人的选择能力相分离,如此,既维护了善良意志又解释了恶存在的原因。
2. “白板”说
【答案】“白板”说是指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这个用语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说,灵魂像一块写字板,虽然它潜在地是可想象的任何东西,但是在它有了思想之前,它实际上什么也不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学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有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
3. 第一实体
【答案】第一实体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概念,它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范畴篇》中,他认为实体是既不表述也不依赖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在《范畴篇》中,他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一切所是的东西的最基本的载体。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这一个”是第一实体,“这一个”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在《形而上学》中的Z , H两卷,他又认为个别事物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形式先于质料。因此他提出形式是第一实体,认为第一实体是“其所是”,又称“本质”。他在第一实体问题上的不一致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 社会契约论
【答案】《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提倡的民主理论风靡全世界,并且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卢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建立在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中,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建议由公民团体组成的代议机构作为立法者,通过讨论来产生公共意志。《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影响了
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以及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二、简答题
5. 简要叙述约翰·司各脱关于形而上学与神学关系的观点。
【答案】约翰·司各脱认为,一切学科都不需要证明其自身对象的存在,一个学科对一个对象的研究,是以承认该对象的存在为前提的,对象在学科之先。因此学科只研究对象的属性,而不研究其存在。关于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关系,他认为:
(1)形而上学只能证明上帝的存在,神学只能说明上帝的属性。
“存在之为存在”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而神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上帝。因此神学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只能说明其属性; 形而上学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小能提供关于上帝属性的认识。
(2)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关系相当于理智与信仰的关系。
约翰·司各脱认为存在分为无限存在和有限存在两种。无限存在是上帝,有限存在是被造物。两种存在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有限不能直接推导出无限。人的理智是有限存在,而上帝是无限存在,故人的理智不能认识上帝的属性。因上帝的属性是信仰的对象,神学是信仰,不可通过理智获得。因此,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关系相当于理智和信仰的关系。
(3)将形而上学同神学区分开来,淡化神学对哲学的影响。
约翰·司各脱认为神学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们如何行动、如何达到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而非理智探索的、思辨的学问。因此他将形而上学同神学区分开来,淡化了神学对哲学的影响。
6. 简述“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
【答案】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与17世纪的唯物主义一脉相承,但他们将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了人类认识的一切领域,克服了17世纪唯物主义在神学上的小彻底性,从而达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物质具有同一性。
百科全书派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拉美特利认为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他还认为心灵的运动可以还原为机械的运动,而大脑的功能就是身体的机械作用。
(2)物质具有运动性。
百科全书派都认为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霍尔巴赫认为运动是从物质的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存在方式。他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在运动,自然的本质就是活动。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物质,它们也一定在进行一种非常细微的和不显著的运动。
(3)物质具有感受性。
百科全书派都肯定物质本身就具有感受性即感觉能力,从而坚持意识或心灵只是物质的一种
属性或功能。狄德罗把“感受性”看作物质的一种普遍的基本性质。他把物质的感受性分为“迟钝的感受性”和“活跃的感受J 险”,前者是无机物普遍具有的,后者是植物尤其是动物和人所具有的。
(4)物质具有异质性。
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肯定物质本身客观地存在着各种性质或特性,或肯定物质是“异质”的,即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客观性质。狄德罗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绝不可能是由一种完全相同的物质产生出来的,所以他提出物质异质性。他认为现象的杂多只能是物质的某种异质性所造成的结果。
(5)宇宙万物间都处于因果联系中。
百科全书派强调宇宙间的万物都处在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中。霍尔巴赫认为人完全受自然因果律的支配,“人是自然的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越出自然,哪怕是通过思维,也不能离开自然一步”
7. 简述谢林的天启哲学。
【答案】(1)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
①谢林认为,没有上帝就没有宗教,也不可能有任何历史。否定哲学的结局就是:我们只有可能的但不是现实的宗教。
②“完全限于理性范围”的宗教,只有过渡到肯定哲学,我们才能进入宗教领域。所以,谢林要建立关于宗教的肯定哲学。肯定哲学不再以理性或理智直观来把握绝对,而是通过信仰靠近上帝。
(2)上帝
①关于上帝的观点
a. 批判“上帝的唯我主义”
谢林批判把上帝看成是没有意识和意志、没有人格的上帝、上帝是不可言说的神秘本原或本质,并称这种意义上的上帝为“上帝的唯我主义”。
b. 谢林的观点
第一,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现实的、活动着的、自我展开的、自身显露的;
第二,他认为上帝的存在是有理性的,特别是有爱意的、有人格的上帝,即基督教信仰的三位一体的上帝,但上帝的本质是上帝的自我设定,不是人出于需要的道德公设;
第三,他认为上帝只有先是客观的绝对实体,然后才能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对象。他把上帝的存在解释为自我展开的创造过程。由于在无限与有限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帝并不直接创造现实世界,而是通过理念来创造世界。理念是上帝的永恒的影像,自然界则是理念世界的影像。
②上帝与人的关系
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是谢林肯定哲学的核心。他的基本立场是基督教关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教义。个人是上帝的影像,每个人和上帝既是无理性的客体,又是有爱意的主体。
(3)必然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