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905西方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元素
【答案】“元素”本意是“字母”,是自然哲学家用来表示性质的不可分性时所运用的概念。元素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最小单元,即性质的不可分性。这种不可分性不是数学的不可分,而是物理的不可分。元素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因而不同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
2. 恒常联系
【答案】恒常联系是指一类的一个事件发生总是确定无疑会伴有另一类的一个事件发生时所存在着的关系。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心理的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系。休谟说:“如果某一个特殊事件在所有的情况下,总是与另一个事件集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毫不踌躇预言,在这一事件出现之后将产生另一事件……于是我们将一个对象称为原因,另一对象称为结果。”在这样一个经验的基础上,当我们看到一类事件的发生,就推断另一类事件的发生。于是他声称,我们的因果关系的观念来自于恒常会合。
3. 笛卡尔的自然之光
【答案】笛卡尔的自然之光是指上帝赋予人的一种正确地做出判断和辨别真假的理性认识能力,是人最基本的思维活动。17世纪的哲学家认为自然之光近似于人的理性,人们通过自然之光,可以在某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笛卡尔用这个词来表示认识的清晰透彻状态,以这种方式出现于理智面前的真理是不容否认、不可怀疑的。每当笛卡尔希望为进一步的证明提出某些基本前提作为基础时,他都把自然之光当作权威。他把直觉界定为心灵通过自然之光构想的清楚无疑东西,从而将自然之光同直觉联系起来。
4. 共相
【答案】共相是指普遍的、共同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共相,是指具有这样性质的东西,即它可以述说于许多主体; 所谓殊相,是指不能这样述说的东西。”哲学家们针对共相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著名的有实在论、唯名论和概念论。实在论认为共相是客观实在,唯名论认为共相是普遍名词,概念论则认为共相是由心灵产生的概念。
二、简答题
5. 简述费希特关于自我的第一原则。
【答案】“自我”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因而是知识学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
(1)理论前提
费希特认为哲学只有两种,即唯心论和唯物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关于自我和物体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他认为唯物论无法说明从物质客体到自我的过渡,但是唯心论立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是唯一可能的哲学,并认为第一原则只与自我有关,与物自体无关。
费希特虽然认为自我是第一性的,但他也承认第一原则是不可证明的。但是第一原则是自明的,即在意识中的显现是伴随着必然性的情感。我们必须寻找那些人们都承认的命题作为第一原则。显然,形式逻辑的规律是人们都承认的。
(2)原则
①月原则的内容
他从逻辑规律中引申出关于自我意识的三条原则:
a. 自我设定自身
“自我设定自身”是与逻辑的同一律A=A相对应的原则。费希特认为,同一律A=A并不表示A 存在,但作为主词的A 和作为谓词的A 的联系是在自我之中关联的。自我能设定同一律,是因为在自我之中,存在着始终如一的、永远同一的某个东西,因此自我=自我。“自我=自我”不是分析命题,它表明自我是纯粹的主体,自我是自身的依据,自我设定自身。他强调,纯粹的自我是行动,不是实体,一切都因自我意识的活动而发生,都只能作为自我意识的表象而存在。b. 自我设定非我
“自我设定非我”与矛盾律AAA 相对应。费希特认为在自我的活动中有一种设定对立面的活动,这种活动是绝对可能的、无条件的,在这种活动中,自我无条件地设定非我作为对立面。当自我意识以自身为对象时,它既是主体,又是对象,即是自我为自己设定的对象。对象只有作为自我的对立面才是无条件的,他们是自我设定的。他认为自我是绝对自由的活动,自我为了完全地设定自身,就必须设定非我。因此,“自我设定非我”是“自我设定自身”原则的延伸。
自我和非我统一
“自我与非我的统一”与排中律A 或非A 相对应。费希特认为只要设定非我,就不能设定自我,但只有在自我中,才能设定非我,因此自我共自我,自我=非我,非我=自我,自我总是与非我并存的。只要设定了自我,就设定了非我,但非我不仅是自我的对立面,也是自我的展开,由此非我在自我之中。
②三原则的关系
费希特认为这三条原则与意识的同一性相一致,它们共同构成知识学的第一原则。三条原则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自我设定自身”说明了自我的性质是纯粹的意识活动,“自我设定非我”说明了意识活动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对象和内容,“自我和非我的统一”则说明了意识活动朝向的目标。意识的活动、内容和目标构成了一个整体原则,它为关于世界和人的一切知识提供了坚实基础。他将这三条原则概括为:自我在自我之中设定一个可分割的非我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
6. 简述狄德罗的物质普遍具有感受性的思想。
【答案】狄德罗认为物质自身就能运动。他把物质内部的能动性称为感受性,认为感受性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他把物质的感受性分为“迟钝的感受性”和“活跃的感受性”,前者是无机物普遍具有的,后者是是植物尤其是动物和人所具有的。
(1)自然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狄德罗认为自然界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迟钝的感受性的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过渡到具有活跃的感受性的有机物。具有活跃的感受性的有机物本身也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没有明显的感觉能力的植物一有感觉能力的动物~有思维能力的人。
(2)思维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狄德罗坚持用物质的发展说明感觉、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他指出,思维既不是上帝的恩赐,也不是独立于物质的实体,而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即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因为思维依赖于物质,所以当肉体消逝时,思维活动也随之消失。这就解释了无感觉的物质何以能产生有感觉的物质。
(3)交感
他认为感受性是指事物对外界作用的接受和反应能力。感觉记忆和自我意识是有机体由低到高的能力,人的精神活动的能力是最高级的感受性,因为他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交感。他认为交感也可发生在人与人的感官之间,由此,他就解释了人类思想所具有的一致性。
7. 简要论述贝克莱的视觉理论。
【答案】贝克莱认为广延、形状和运动只能存在于心灵之中,进而否定物质实体的存在。广延和形状是视觉的对象,视觉的对象在我们的意识之外。这样贝克莱就面临着如何把广延也归结为我们心灵的观念这个困难。为此,他发展了一个主观主义的视觉理论。
(1)贝克莱对视觉的对象与触觉的对象加以区分。
贝克莱认为只有触觉才能感知到距离、形状和方位等,视觉不能真正感知到这些属于广延的属性,因此,视觉的对象只是光和颜色。但是我们的感觉总是复合的,视觉和触觉在“看”的过程中彼此交织。“看见”一个对象不是单纯的视觉,而是在视觉所感知的光和颜色的前提下,对触觉对象的判断。贝克莱把光和颜色的混合称为“图像”,因图像的提示而形成的关于广延的观念叫印迹。印迹和图像的不同之处在于,印迹是触觉的对象,即通过触觉而印人心灵的观念,不会随着光和颜色的变化而变化。
(2)图像的提示作用
①习惯性的联想
这是由于我们经常经验到可见的图像伴随着可触的形状大小,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一定的习惯,只要一看到一定的图像,就联想起它的形状大小。
②比例关系的想象
它是关于图像与关于形状或距离的印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通过心灵的想象而作出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