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706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效果
【答案】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政策效果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 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影响; 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 投入公共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公共政策所取得的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问的比率。公共政策评价中的政策效果有如下儿种类型:①直接效果:②附带效果:③潜在效果:④象征性效果。
2. 结构适度问题
【答案】结构适度问题是指涉及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来说有限数量的政策选择方案的问题。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应决策目标的一致。然而所选择的政策方案,其后果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在可接受的误差之内,结果预测也有相当大的困难。结构适度问题的原型来自政策模拟。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可以说明这类问题的特征。
3. 多源流分析模型
【答案】多源流分析模型是指由约翰·W ·金登提出的,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三种信息流的基础上,以研究模糊状态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为目标,为探索当代公共决策的规律、提高决策的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的政策过程理论。该模型主要由垃圾桶模型、政策窗模型和多源流决策分析理论的扩展与修正三部分组成。
4. 事前评价
【答案】事前评价是指在公共政策实施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价。事前评价的内容大致包含三个方面:①对公共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公共政策是面向未来的,对未来趋势、发展规律把握得如何,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成败。②对公共政策可行性的评价。通过分析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做出评价。③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价。即通过对公共政策内容和外在环境的综合分析,对公共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效果做出预测和评价。
二、简答题
5. 何谓影响力? 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是什么?
【答案】(1)影响力的含义
影响力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以其身份和个性特征影响与改变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领导影响力是指领导者以其身份和个性特征有效地影响与改变被领导者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者的影响力取决于许多因素,如领导者的地位、能力、品格、知识、才能等。
(2)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可分为权力性来源和非权力性来源,具体分析如下:
①权力性来源。指权力的来源是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等,据此产生的影响力叫做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是掌权者才具有的。影响力的权力性来源包括强制权、奖赏权、合法权和归属权。
②非权力性来源。指影响力的形成与法定权力无关,是靠领导者自身的个性特征与作为为基础,并非外界所赋予的。据此产生的影响力称为非权力性影响力,又称自然性影响力,非权力性来源包括:
a. 领导者的品格。指道德品质、人格、作风等,是本质性因素。其心理效应是会给人带来敬爱感。
b. 领导者的才能。才能是指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工作能力。才能是构成领导者影响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才能是在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才能因素的性质是其实践性。其心理效应是使人们对领导者产生敬佩感。
c. 领导者的知识。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是科学赋子的。其性质是具有科学性,其心理效应是会给人带来信赖感。
d. 领导者的感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存在感情上的联系,故有亲疏、好恶之分。其性质是一种精神因素。其心理效应是使被领导者产生亲切感。
6. 在国际上,电子化政府的发展有何经验?
【答案】电子化政府是各国的政府再造运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策略。根据国际上发展电子化政府的实践来看,其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发展电子化政府的愿景和目标
各国在发展电了化政府的过程中,均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电了化政府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革政府,从而实现一个开放的、有回应力的、负责任的和有效率的政府。从这个意义卜讲,电子化只是一个工具或手段而己.
(2)制定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
世界各国大都依据本国国情研究、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制度。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公开的标的、公开的方式、请求人、适用机关、例外条款、请求公开的处理程序、信息获取的费用以及救济制度作出明确的界定。
(3)推动政府信息和通讯网络的发展
电子化政府的物质基础是政府的信息和通讯的基础结构,它包括电缆线、光纤以及其他传送信息的设施或工具。发展电子化政府必须以推动通讯网路的基础结构建设作为支持。
(4)推动和发展政府业务的电子化,提升行政服务的水准
发展电子化政府的基础在于政府业务的电子化,即改变传统的政府机关的办事方式和手段。从各国经验来看行政业务的电子化过程不只是单纯的增加硬件、软件设备,更需从政府组织的全面性来了解信息技术的需求、组织目标与管理模式、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整体性、合理性的规
划,力求突破现有的运作方式,以更经济、更有效的方法取得政府运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以及人力,促进政府信息的流通及整合,提高行政效率与效能。
(5)建立健全专职机构以组织和协调发展电子化政府运作的机制
各国在发展电子化政府时均设立政府电子化运作的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统一领导、规划、协调全国政府电子化的工作。
(6)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电子环境中的安全是政府必须立即重视的问题,信息安全是信息服务能否健全发展的先决条件。
(7)加强公务员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公务员的信息素质以及应用能力的高低是发展电子化政府的关键。为适应发展电子化政府的需要,公务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应用能力,以便于处理政府公务、为民众服务之外,也依其专业性质和业务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网络应用的相关能力。
7. 在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中,经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之道。
【答案】(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
①“添工加料”、附加条件的执行; ②象征性、“走过场”式的执行; ③改其实质、曲解其义的执行; ④表面一致、阳奉阴违的执行。
(2)原因剖析
执行是使既定的决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合理的执行机制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政府的执行机制缺陷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为的关键原因,主要表现在:
①政策执行中某些具体环节的“偏差”导致政策执行力。政策执行环节中的任何失误或不周都会影响政策的正确执行。从现实表现来看,政策执行环节上的“偏差”经常反映在以下几方面:政策宣传的缺陷; 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指挥不力,缺乏协调; 政策执行的评估机制欠缺。
②政府执行力的弱化。政府执行力是一种“合力”,政府执行力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形成高效执行力的关键。执行力弱,就难以确保政令畅通,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政府执行力的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力一面:政策本身存在漏洞; 政策缺乏明晰性; 政策缺乏协调性; 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③执行主体的利益需求和能力缺陷导致偏差:执行主体的利益需求产生行为偏差; 执行主体的认知缺陷; 执行主体素质不高。
④执行资源的匮乏。政策执行所需的资源是否充分具备,是政策执行是否顺畅的关键。执行资源包括政策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信息资源等。
a. 有些地方政府政策贯彻不到位,落实不彻底,白白浪费了政策这一宝贵的资源。有些地方政府在宣传政策时“缺斤少两’,,马虎应付,或发个文件,或召集个会议,就算完成任务,流于形式,浮在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