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传媒接近权
【答案】传媒接近权,是指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也应该享有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沦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这一理论的首倡者是美国学者巴隆。“为确保人众的言论自由,也必须由宪法确认大众‘接近’媒介的权利”。
2. 网络虚拟社区
【答案】网络虚拟社区是指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做出,他指出,网络虚拟社区之间的个体存在着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和特点。
3. 知情权/知晓权
【答案】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又称知晓权、了解权、获知权、知的权利等,从广义上讲,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狄义卜讲,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二、简答题
4. 你认为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否消除宣传的影响? 为什么?
【答案】不能,从教育入手来增强公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用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进行反宣传教育,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所产生的作用只能减弱而不能够彻底消除,因为宣传就像广告一样是无处不在的,大众媒介处于强势地位,对受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答案供参考)
5. 怎样才能使编码与译码两者达到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
【答案】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译码位十受传者一端,是指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编码与译码的连通过程实质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要使编码和译码达到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
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传播的“线路”必须通畅,传受两者要乐于沟通和交流,且无噪音干扰。
(2)用于编码和译码的“代码本”(符号系统)必须为双方所熟悉并顺利使用。
(3)符号形式(符号具)与符号内容(符号义)必须基本对应。
(4)符号、表述和文本所承担的负载、传送信息的任务必须分别加以明确规定。
(5)编码和译码必须遵循社会公认为的规则(如符合语法、逻辑和情境)。
事实上,即便如此,传播者传送出去的符号化的信息,也很难在接受者的大脑里得到原原本本的再生和呈现,因为影响编码与译码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6. 简要回答社会责任理论的观点。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总结的四种理论之一。社会责任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并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社会责任理论对自由主义理论作了重大修正。
(1)修正关于“自由”的观点
认为自由主义理沦只有一种“消极的自由”,唯有对社会承担义务,负有“责任”的自由才是有实效的“积极的自由”。
(2)修正自由主义理论关于报刊的性质和职能的某些观点
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报刊是“自负盈亏”、不受政府干涉和控制的“私人企业”,强调“超然独立”、“监督政府”。
社会责任理论则强调报刊要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对社会负责,实行“有控制的新闻自由”,政府可以“干预和控制”新闻活动。
社会责任理论又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理论”,它并不否定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础,但怀疑自由主义理论崇尚人类理性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目标不是寻求真理,而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和欲望。它还怀疑自由主义理论提出的“观念的自由市场”和“自我校正过程”等理论的有效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控制新闻发布或提供背景材料,管制派驻国外的记者,或者由总统直接颁布种种法令以管制新闻传播。
三、论述题
7. 20年前,施拉姆来到中国推广传播学,请论述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及你的看法。
【答案】(1)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①1978年是我国传播学研究开端的一年。传播学教育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始在中国大陆高校中出现。我国新闻学者开始以西方传播学为研究对象并陆续发表了介绍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②197s 年,日本和美国重要的传播学者相继访问中国大陆,介绍西方传播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1978年是传播学正式进入中国的标志性年代,1982年则代表中国传播学走上学术化研究道路的元年。这一年在传播研究领域内出现了构成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事件。
③20世纪最后10年中,传播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方向日益明确,即权力与主流研究几乎达成共识井提出要建立传播学中国化或本十化研究的明确方向等。中共中央中宣传部提出了要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