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音位的自由变体
【答案】音位的自由变体是音位变体的一种。它是指在有些语言或方言中,处在同样位置上的几个音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例如,重庆、武汉、南京等地的[n]和[l],东北有些地方的和
2. 语法
【答案】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即说话所遵守的词句排列组合的规矩。语法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 二是指语法学,即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具有抽象性、生成性、层次性、递归性、系统性和稳固性等特征,一般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是指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句法是指词或词组组成句子的规则。
和,在相同的环境中随便念哪一个都可以,那么[n]和[1]
以及是相对应的自由变体。
二、简答题
3. 请分析汉语上声连读时的音变特征和语气词“啊”的音变特征,并进一步说明它们属于语流音变中的什么类型?
【答案】(1)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的末尾时调值不变,在下列情况下,调值变成35或21。
①两个上声紧相连,前一个调值从214变成35。这种语音变化属于逆行异化。
214+214-35+214:水果 了解 领导
要注意,在原为上声现改读为轻声的字音前头,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a.214+轻声一35+轻声:捧起 等等 讲讲 想起
b.214+轻声一21+轻声。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表示亲属称谓上声字重叠时:姐姐、奶奶; 二是上声+“子”,除了“法子”之外:嫂子、毯子; 三是一批口语词:耳朵、宝宝。
②三个上声相连,前两个上声的变调视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而定。可分两种:
a. 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则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
(214+214)+214-35+35|+214:展览馆 手写体 洗脸水
b. 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则前两音节有21+35的变化:
214+(214+214)-21+35+214:纸老虎 有理想 很勇敢
③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如“理想|美好”划分两段,念成
35+21+35+214,例如:
彼此/友好买把/雨伞
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
④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变调情况也相同。例如:
在阴平前首都 北京 统一 女兵
在阳平前祖国 海洋 语言 改良
在去声前解放 土地 巩固 鼓励
在轻声前尾巴 起来 宝贝 里头
(2)“啊”的变调
由上表可知,“啊”的变调属于语流中的同化现象。
4. 汉语中有大量的同音词,但人们在使用中却不会造成误解,为什么。举例说明。
【答案】(1)同音词的内涵和特征
同音词是指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是多词同音。同音词包括同字同音词和异字同音词。例如,“别”有三项意义:
①别离。如:“别了,我的母校。”
②绷住或卡住。如:“别上校徽。”
③不要,不用。如:“别去了。”
这几项意义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例句中的三个“别”是三个同音词,只是用同一个字书写罢了,这种是同字同音词。还有许多是书写形式不同的异字同音词,它们较易分辨,如“公事一一公式一一工事一一攻势”、“淡一一蛋一一但”等。不论何种同音词,都必须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
(2)人们在使用同音词时不会造成误解的原因
汉语中有大量的同音词,但人们在使用中却不会造成误解,原因是在口语中,有语境帮助澄清语义。这里的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事件、人际关系、语气、表情等等。在书面上,同字同音词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 异字同音词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一般情况下,读音相同的字,字
形也会不同,将其变为文字,在使用中也不会有误解。
总之,因为同音词的特征,加上在汉语使用中的语境特点,使得大量同音词在汉语中的使用而不造成误解的现象。
5. 有人说,汉语难学是因为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态变化; 英语则相反,有着完美的语法形态。汉语差英语好,所以汉语是一种落后的语言。请举出汉语和英语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主要理由如下:
(1)语言类型不同决定语法结构不同
①汉语属于孤立语,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所有的词几乎都由词根语素构成。孤立语中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变动。
②英语属于屈折语,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是靠词形变化来表示,因而词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一个屈折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范畴义。此外,屈折语的词根和屈折词缀结合得很紧,脱离屈折词缀,词根一般就不能独立存在。
(2)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①不同类型的语法本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种语言都源于遥远的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们的语法规则都满足语言的基本功能需要。所以不能以语法结构说汉语差英语好。
②二者因为语法类型不同,所以语言结构和特点不同,某种语言的产生都是与社会相适应的,都具有其使用价值,而不能说哪一个的语法结构不合理。
(3)母语的干扰
人们熟悉本族语言的结构类型,在学习其他的语言时会感到不习惯。例如,西方人学习汉语,感到汉语的语法规则太活,不好捉摸。“这本书看了三天”,意味着已经看完,再加上一个“了”,变成“这本书看了三天了”,反而是没有看完的意思。
汉人学习英语,也不习惯它的变格、变位,感到其结构牵丝攀藤,重复而又麻烦,不如自己的语言干净利索。这些都是习惯问题。任何语言都必须有足够的语法表达方式才能适应交际的需要,无非有的采取这种方式多点,那种方式少点,有的恰好相反罢了。
总之,从原则上说,语法不能分高低优劣,每种语言都具有普遍性的特殊表现。
三、论述题
6. 以你熟悉的汉语方言、普通话和外语为例,谈谈你对语言接触的认识。
【答案】不同的社会有了接触,各个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也就随之而有接触。社会接触有接触方式的不同,有接触深度的不同,与之相应,语言的接触也就有各种不同的结果,根据接触的不同结果我们把语言接触分为不同的类型:
(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如果不同的社会或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