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扬州大学0112语言学基础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焦点

【答案】焦点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这就是句子的“焦点”。

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焦点一定与说话者所设定的受话者所知道的某些信息有关,一定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此外,焦点还可

,如果,语调重音落在“小明”上,那么“小明”通过语调重音表现出来,例如“小明吃了苹果。”

就是信息的焦点,如果落在“苹果”上,信息的焦点就是“苹果”。

2. 内部屈折

【答案】内部屈折是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语音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又称语音交替或音位交替。例如,英语中的不规则动词,大多是用语音交替来表示形态变化的,如bend-bent.build-built 。内部屈折不同于附加词缀,后者不改变词根或词的内部语音,而是附加另外的语素,前者改变词或词中语素的内部语音,而不附加另外的语素。内部屈折的作用在不同的语言中有所不同。阿拉伯语主要用内部屈折表示形态变化; 英语的内部屈折只是辅助性手段,只有少数不规则动词用内部屈折表示形态变化:而现代汉语一般来说没有内部屈折这种方式。

二、简答题

3. 汉语中有大量的同音词,但人们在使用中却不会造成误解,为什么。举例说明。

【答案】(1)同音词的内涵和特征

同音词是指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是多词同音。同音词包括同字同音词和异字同音词。例如,“别”有三项意义:

①别离。如:“别了,我的母校。”

②绷住或卡住。如:“别上校徽。”

③不要,不用。如:“别去了。”

这几项意义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例句中的三个“别”是三个同音词,只是用同一个字书写罢了,这种是同字同音词。还有许多是书写形式不同的异字同音词,它们较易分辨,如“公事一一公式一一工事一一攻势”、“淡一一蛋一一但”等。不论何种同音词,都必须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

(2)人们在使用同音词时不会造成误解的原因

汉语中有大量的同音词,但人们在使用中却不会造成误解,原因是在口语中,有语境帮助澄清语义。这里的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事件、人际关系、语气、表情等等。在书面上,同

字同音词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 异字同音词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一般情况下,读音相同的字,字形也会不同,将其变为文字,在使用中也不会有误解。

总之,因为同音词的特征,加上在汉语使用中的语境特点,使得大量同音词在汉语中的使用而不造成误解的现象。

4. 语法意义; 语法范畴

【答案】语法意义与语法范畴的相同和不同表现如下:

(1)相同点

语法意义是反映词语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的高度抽象的意义的,性、数、格、人称、时、体等范畴意义也是反映上述方式和功能的。

(2)不同点

①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称为“语法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②语法范畴就是词形变化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的类。

5. 在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哪个部分的发展最有规律,为什么?

【答案】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在语言各子系统中,不同部分的发展是不一样的,相比较而言,语法的发展演变是最有规律的。

(1)语法发展最为规律的原因

语法是语言各个部分发展中速度最缓慢的,也是最稳定的,它的发展是一步步向前发展的,是自身的发展,不易受到外部语言环境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词汇是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和影响的,语音也是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受到外界影响后,变化自然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不能完全呈现出自身的发展规律。

(2)语法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语法的发展是最为规律和系统的,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演变结果上来看,可以将语法演变的规律分为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

②从演变方式上来看,将语法演变的规律分为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法化三种。

总之,语言的各要素中,语法是最不易受到外界语言环境影响的部分,是最稳定的,也是依据自身规律渐渐发展的,是语言各要素中发展最有规律的。

三、论述题

6. 论述语言分化的原因,并分析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联系和区别。

(1)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

(2)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两者之间有联系吗? 为什么?

(3)比较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

【答案】(1)语言分化的原因

语言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地变化。同一社会总有程度不同的分化,每个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际密度总是不均匀的,于是语言的创新总是在交际密度高的人群中或区域内优先传播,这造成了语言的分化。

(2)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联系和区别

①联系

a. 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的体现。

b. 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

c. 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

②区别

a.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山社会群体的不同性质而形成的语言变体。

b. 地域方言的差别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往往表现为系统上的一系列差别,尤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 社会方言主要差别是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及一些特殊词汇的使用。

c. 地域方言在一定的地域通行,有自己的语言结构系统(语音、词汇、语法); 社会方言一般来说没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结构系统,材料和规则为全民或当地方言所具有,仅有社群特点。

d. 地域力言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扩大差异,成为具有亲属关系的独立语言; 社会方言必须依托全民语言,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语言。

7. 论述音位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答案】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中的两种根本关系,其在音位上的表现分别是:

(1)音位的组合关系

音位的组合关系是指语音中的每一个音素(音位)相互连接时产生的关系。它总是处在相邻的音素之间。通过对语音组合关系的研究,可以得到一种语言的拼写(读)规则,帮助人们学习这种语言。音节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音位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即它们的组合是有规则的。

例如,北京话有几个和/a/发音比较接近的元音,从音质角度看,它们是不同的音,

分别为

。这些音位变体在组合中是互补的,/a/只出现在韵尾/i/和/n/的前面,

等; /A/只出现无韵尾的音节中,如

面,如等; 等; /a/只出现在韵尾/u/和、 的前只出现在韵头/i/和韵尾/n/之间,如等。根据这些组合规律可以把它们归纳成为一个音位/a/。

(2)音位的聚合关系

聚合关系是出现在一定组合中相同位置上的各语言成分所具有的类聚会同的关系。聚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