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什么是角色? 群体中的角色表现有哪几种?

【答案】角色是指每一成员在群体中所表现出的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群体成员有三种典型的角色表现,即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1)自我中心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是指成员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这类人包括:

①阻碍者。指那些总是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的人;

②寻求认可者。指那些努力表现个人的成绩,以引起群体注意的人;

③支配者。这类人试图驾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也不顾及对群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逃避者。这类人对群体漠不关心,似乎自己与群体毫无关系,不做贡献; 等等。研究表明,这些角色表现对群体绩效带来消极作用,造成绩效下降。

(2)任务角色

任务角色的表现有:

①建议者。指那些给群体提建议、出谋划策的人;

②信息加工者。指为群体收集有用信息的人;

③总结者。指为群体整理、综合有关信息,为群体目标服务的人;

④评价者。帮助群体检验有关方案、筛选最佳决策的人。

(3)维护角色

维护角色的表现有:

①鼓励者。指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的贡献的人;

②协调者。指解决群体内冲突的人;

③折中者。协调不同意见,帮助群体成员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的人;

④监督者。指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动寡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起积极作用。每一个群体不仅要完成任务,而且要始终维持自己的整体。而成员的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作用正是为达到这两个目的的。研究发现,在任务角色、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问有正比关系。

2. 什么是群体? 群体有哪些类型?

【答案】(1)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群体中的人具有以下特征:

①他们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互相制约;

②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互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

③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群体的类型

①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a. 在大型群体中,群体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力一式联系在一起的。在大型群体中,社会因素比心理因索有更大的作用。

b. 在小型群体中,由于人们之间有直接的接触,因此,心理因素的作用相对来说要大于大型群体中的作用。

②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a. 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b. 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他们可能是因为住得近、有共同的兴趣、能互相满足需要而结成伙伴。

③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根据群体的开放程度的原则,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a. 开放群体经常更换成员,成员来去自由。开放群体中成员的地位和权利不稳定,所以不适合于长期的任务,但也有其好处,开放群体可以吸收新思想和人才,他们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也比较强。开放群体着眼于现在,适合发展新思想和新产品。

b. 封闭群体的成员比较稳定。封闭群体的成员等级关系严明,具有历史的眼光,适合长期规划。

二、简答题

3. 双因素理论有哪些优缺点? 我们如何借鉴,

【答案】(1)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优点

①双因素理论表明采取了某项激励的措施以后并不一定就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能够提高。

②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

③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才、发展、晋升的机会。用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起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

(2)双因素理论的缺点

①赫兹伯格调查取样的数量和对象缺乏代表性。

②赫兹伯格在调查时,问卷的方法和题目有缺陷。

a. 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十客观的条件或他人身上是人们一般的心理状态,人们的这种心理特征在他的问题上无法反映出来。

b. 赫兹伯格没有使用满意尺度的概念。

③赫兹伯格认为,满意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必然的联系,而实际上满意并不等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④赫兹伯格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截然分开是不妥的。实际上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都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保健因素也能够产生满意,激励因素也能够产生不满意。

(3)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①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②当前,我国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工资和奖金井不仅仅是保健因素,如果运用恰当,也表现出显著的激励作用,关键在于工资和奖金的发放办法。如果发放方法不当,那么工资和奖金最多是一种保健因素,即可以消除不满,但不能产生满意。

③应注意激励深度问题。上级的赏识、荣誉感和成就感的满足,使当事人得到深刻的激励,因为它来自工作本身,被称为内在激励。而工资、奖金、福利、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的改善,属于工作的外部条件的改进,即使有一些激励作用,也缺乏深度,持续时间也短暂,这被称为外在激励。 ④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4. 如何看待各种人性化的假设?

【答案】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认识的深化,人性理论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在理论上日臻完善,在方法上逐渐严密。特别是在近代,人性学说构成了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总结前人的观点,将人的特性理论归纳为四种假设。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和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将该假设称为X 理论。“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乐卞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儿个方面,

①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②大多数人都没能雄心壮志,宁愿接受别人领导,也不愿负任何责任。

③大多数人的个人日标与组织日标都是矛盾的,为了达到组织日标必须靠外力的强制。

④大多数人都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

⑤大多数人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将选择那些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⑥人群大致分两类,多数人符合上述假设; 少数人能克制自己,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根据“经济人”假设,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管理力一式应当是: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仟务方面; 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 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