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1)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冲突的来源有哪些?
【答案】冲突的来源有三方面:沟通因素、结构因素和个体行为因素。
(1)沟通因素
管理者们把大多数冲突归因于组织沟通不良。完善的沟通可以使受讯者能把发讯者的信息理解得毫无差错。但这样的完善沟通几乎没有。由于这一缺憾,在沟通过程中有许多误解的时候。虽然由不成功的沟通引起的冲突不同于本质上对立的冲突,但它仍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2)结构因素
①规模。组织规模越大,冲突也越大。原因可能是规模越大,分工越多,层次越多,因此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越易歪曲。
②参与。当下级参与程度越高,冲突水平也越高。原因可能是参与越多,个体差异也越大。而且,仅仅参与决策并不等于所提建议必被采纳。如建议不被采纳,下级无权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由于扩大参与所引起的冲突并非都是有害的,如果这种冲突可以增加群体的绩效,则应该鼓励冲突的存在。
③直线机构和参谋机构
冲突的一个经常的来源是组织中直线机构和参谋机构之间的矛盾。直线机构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组织的核心活动。参谋机构的工作是辅助直线机构的。由于直线机构和参谋机构的职能不同,日标不同,成员的价值观和背景不同,因此它们之间常有冲突。
④奖酬制度
奖酬制度一方多得报酬必然使得另一方少得报酬,就很容易引起冲突。这种冲突可以出现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也可以出现在组织之间。
⑤资源相依性
在使用组织的资源上,群体之间往往发生冲突。如果有足够的奖金和其他资源,冲突不会产生。但组织往往又不能有如此丰富的资源。因此,各群体之间为了资源的分配往往产生冲突,导致协作的不良。
⑥权力
组织中权力的分布也是冲突的来源。如果一个群体感到自己的权力过小,而另一个群体权力过大,它可能会对现状提出挑战。
(3)个人行为因素
个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冲突的来源。一些人的价值观或知觉方式可能导致与他人的冲突。无论独断专行还是自卑的人,都因感到需要“自我防卫”而主动与他人发生冲突。
2. 什么是冒险转移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冒险转移”现象是指在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高于个人决策冒险的平均水平的现象。冒险转移现象的发现令人感到意外。这个问题引起许多学者浓厚的兴趣,要进一步探讨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各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假设,主要有下述五种假设。
(1)责任分摊的假设
每一种包含风险的决策都与一定的责任相联系。风险越大,失败的概率越高,决策者肩负的责任也越大。责仟往往引起决策人的情绪紧张,焦虑不安,不敢贸然采取有较高风险的决策。而群体之所以采取有更大风险的决策,是因为对决策后果的责任可由群体全体人员分摊,万一决策失败,追究责任时不致独承其咎,这样就减轻了个人的心理负担。
(2)领导人物作用的假设
在群体中总会有领袖人物和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在群体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与胆略,往往会采取冒险水平较高的大胆决策。同时,由于对群体成员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决策中有较大发言权,他们会用各种方式证明他们采取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因而他们的决策会被群体所接受,变成群体的决策。
(3)社会比较作用的假设
在许多群体内,提出有根据的冒险决策会得到好评。因此,群体中的个人提出自己的决策意见时,往往要与别人的意见进行比较。如果个人的意见在冒险水平上低于群体其他成员的平均水平,则会感到不安,担心群体可能对他有不良的印象。基于这种考虑,个人在参加群体决策时提出意见的冒险水平往往要高于单独作决策时的冒险水平。群体内各成员的相互比较可能产生冒险转移现象。
(4)效用改变的假设
这种假设是用效用理论的术语来解释群体决策的胃险转移现象。从这种假设来看,在群体中通过讨论彼此交换意见,会影响到个人选择方案效用的改变。同时,彼此相互影响也会改变冒险的效用,发生趋同现象。但这种假设并不能全面解释冒险转移现象,不能解释大多数情况下群体决策向增加冒险的方向转移而不是向保守方向转移的原因。
(5)“文化放大,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若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崇尚冒险,则这种价值观会被“放大”,从而扩散与反映到该文化中的群体决策中来。
综上所述,五种假设虽然都试图解释群体决策的冒险转移现象,但各自都不能解释全部实验材料。由此看来,很可能这种现象相当复杂,其发生受多种因素所制约,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可能不同的因素在起主导作用。因此,这五种假设中的每一种都有一定意义,但不能以偏概全,而应相互补充。
二、简答题
3. 简述群体动力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群体动力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他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提出了“场”理论,以说明群体中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群体中个人的行为。
(1)研究个体行为
人的行为动向取决十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即情景因素)的相互作用,即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中各种有关力量相互作用的函数,公式如下:
B=f(P , E )
式中:B 是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 P 是个人的内部动力、内部特征; E 是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也就是说,群体中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取决于个人现存需要的紧张程度和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关系。
(2)研究群体行为
群体动力论研究群体的行为,即研究群体中支配行为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与影响。1933年卢因将“场’,理论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力’,的概念。“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和效率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群体行为同个人行为一样,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公式如下:B=f(P , E )
式中:B 是群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 是群体的内部特征,E 是群体所处的环境。
卢因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即“准停滞平衡”。因此。群体的行为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个人行为简单的算术和,它包含着集体智慧,因而可能会产生出新的行为形态。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总体不是部分的总和,因为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体可能大于或小于部分总和。
4. 期望理论提出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案】期望理论提出了在激励时主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1)组织奖励与个人需求的关系: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2)个人绩效与组织奖励的关系: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
(3)个人努力与个人绩效的关系: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5. 如何衡量个体的能力差异? 能力差异如何影响工作绩效?
【答案】不同的人,能力是有差别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认识到这种差异,就能选贤任能,充分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促进事业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能力差异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具体如下:
(1)能力差异的衡量
①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及测量
不同人的能力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