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诵读教学与语感培养研究

关键词:语感,诵读,图式

  摘要

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涉及到语文的学科性质、课程教材、教法学法、教师素质、考试制度等等方面,而其中语文学科性质的变化是最为关键的。与“文革”前强调的“政治思想教育性”和80年代强调的“工具性”相比,90年代的素质教育更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指出语文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强调整体的语文素养包括文化底蕴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整合,看重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并强调学生个性的塑造。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以来,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感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继30年代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提倡之后,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直觉感受,包括由言语文字引起的复杂的认知活动和审美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感受与反应”,培养深刻、丰富、优美、灵敏的语感,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具有深刻感受力的丰富而全面的人。语感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力的形成和人格的日趋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给语文教学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天地。2000年秋季,全国推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已明确提出重语言积累、重语感培养、重诵读教学的要求,大大增加了要求熟读和背诵的篇目。 培养语感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其中诵读是较为重要的一种。目前通过诵读教学培养语感的研究还不多见。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流行广泛具公认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非常符合汉语的学习特点,这已为传统语文教育中的许多成功实践所证实。目前对诵读的实验研究尚是空白,对诵读与语感的关系,诵读为何能有效促进语感形成等问题的研究缺乏语言学和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笔者查阅了80年代以来所能找到的报刊杂志上的有关语感研究的近50篇论文和到目前为止出版的为数不多的几本语感研究专著,又阅读了大量关于我国传统诵读教学法、汉语的语言特点及如何学习母语等方面的文章和著作,对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外国语学校216名高中生的诵读情况作了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界定了诵读的概念,谈了对诵读的新理解,从语言学和心理学角度入手,对诵读与语感的关系和诵读对语感形成的作用做了探讨,提出了通过诵读教学培养语感的教学模式,又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提出了几种通过诵读教学培养语感的方法和课型,以期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广大语文教育界同行有所启发和帮助。 本研究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语感热”兴起的背景,辨析几种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关语感概念和性质的不同看法,肯定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结出语感培养的三条基本途径:语感实践、语感分析和积淀生活阅历、体验。其中语感实践是最主要的途径,诵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二部分 主要谈对诵读的理解。本文所说的诵读,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文本的独特神情、精意,可重复多遍,直至成诵,使文本与读者固有的认知图式反复同化与顺应,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包括我们平时所称的朗读、朗诵、吟诵、讽诵、美读、熟读和背诵。用这种方法培养语感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有许多成功实践,特别符合汉语言的学习特点。从对现代中学生诵读情况的调查分析来看,诵读教学亟待加强。 第三部分:论述了诵读为何能有效促进语感的形成。从语言学来看,著名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的普通语言学理论指出,语音能促进人的智力活动,帮助记忆,改变内在语言意识的审察和运作,与人的精神结构密切相关。汉语的特点也使汉语语音与语感联系密切。诵读与其他阅读方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具备语音的特点。从心理学来看,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学习都是对旧的认知图式和信息的同化和顺应。笔者认为,对言语信息有目的的进行强化能更快改变语感图式。语感图式由形式结构、情境结构和意向结构三个层次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形式结构又可分为语音结构形式和语义结构形式两个系统。通过诵读培养的语感是由诵读对象的言语形式对人的言语图式发生刺激后产生的感觉,因而这类语感的培养必须紧紧抓住具体可感的言语形式,从改造形式入手。诵读可以同时改变语音结构形式和语义结果形式,能更快改变语感图式。 第四部分:通过诵读教学培养语感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试读阶段、读悟阶段和形成阶段。这三个基本阶段遵循认知过程的一般规律。与这三个阶段相匹配,老师在三个阶段中对学生进行各种有侧重的指导,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和学的过程的匹配。笔者设计出了通过诵读教学培养语感的教学模式结构运行图。 第五部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种诵读教学培养语感的方法和课型。方法主要有:1、诵读和吟诵要普通话纯正,抑扬顿挫,以声传情;2、诵读需要驱谴联想和想象;3、要在诵读中指导学生切己体察;4、指导比较朗读;5、注意元认知知识在诵读中应用;6、诵读要促进个性发展。课型主要有:1、教师品读指导课;2、美读感染课;3、录音、录像等电教课;4、学生自读涵咏课;5、语言鉴赏课;6、背诵竞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