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7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12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19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41地理教育综合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25

一、简答题

1. 简述气候系统的主要成分和特征。

【答案】气候系统的主要成分和特征描述如下:

(1)大气圈

大气圈是气候系统的主体,也是系统最易变化和最敏感的部分。大气的影响多与动力学有关,但大气的动能和气候系统的总能量相比微不足道,所以在气候形成与气候变化中,大气以外的其他成员如海洋,冰雪,路面等的物理状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气的热}h}}h}小,对外界热量变化的特征响应时间或热力适应时间估计为1个月左右,即大气依靠将热量向垂直和水平方向输送,可在一个月左右调整到一定的温度分布。

(2)海洋

海洋是气候系统的热量储存库,穿过大气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约有80%被海洋吸收,然后通过长波辐射,潜热释放及感热输送等形式传输给大气。同时洋流把赤道地区多余的热量输送到极地,对维持地球高低纬度能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海洋热力和动力学惯性使它具有“低通滤波”的作用,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平滑过程”,有利于气候系统中缓慢运动的维持和发展,深层海洋的热力调整时间为世纪尺度。

(3)冰冻圈

冰冻圈包括全球的冰层和积雪,计有大陆冰盖,高山冰川,地面雪被,多年冻土,海冰,湖冰和河冰。目前全球约有10.6%被冰覆盖。雪被和海冰季节变化显著,冰原的反应则缓慢的多,冰原的体积和范围要在数百年到数百万年内才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海平面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地球热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4)陆面

陆面指山脉,地表岩石,沉积物,土壤等。陆地位置,高度和地形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中最长,在季节,年际以致10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可以忽略。但是地表土壤作为大气微粒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而土壤又会随气候和植物的状况而变化。

(5)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生命物质构成的圈层,包括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空气,海洋和陆地生成的动物,以及人类本身,生物圈的各部分变化特征时间显著不同,总的来说比较缓慢,它不仅对气候敏感,也影响气候。

2. 径流形成过程中包括哪些子过程,它们各有何特征?

【答案】径流形成过程是指流域内自降雨开始到水量流出河流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该过程是大气降水和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和各自特征包括:

(1)停蓄阶段

降水落到流域内一部分被植物截留,另一部分被土壤吸收,经过下渗进入土壤和岩石孔隙中形成地下水。所以降水初期不能立即产生径流。降水量超过上述消耗而有余时,便在一些分散洼地停蓄起来。这种现象称为填洼。对于径流形成而言,停蓄阶段是一个耗损过程。

(2)漫流阶段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己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

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叫漫流阶段。

坡面漫流分为片流、沟流和壤中流三种形式,其中沟流是主要形式。

(3)河槽集流阶段

坡面漫流的水进入河道后沿河网向下游流动,使河流流量增加,叫做河槽集流。河槽集流阶段大部分河水流出河日,小部分渗入河谷堆积物补给地下水。

3. 简述土壤的演进阶段及各阶段特征。

【答案】土壤的演进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但这种变化非常缓慢(比植物群落的演替还要慢得多),以至许多人误认为土壤是没有变化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土壤学家常按发育程度把土壤的发育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1)原始阶段:土壤尚未发育的原始母质。

(2)幼年阶段:土壤开始发育,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出现土层分化,但一般只有A 层和C 层,土壤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有母质性质。这一阶段的土壤称为AC 土壤或幼年土壤

(3)壮年阶段:土壤继续发育,林溶层之下出现淀积层B ,基本上具备了完善的土壤层次,出现ABC 型剖面,称为成熟土壤。

(4)老年阶段:土壤发育缓慢并趋于稳定。土层间的性质差异加大,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强烈淋溶的E 层,这个时期的土壤称为老年土壤。

4. 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案】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及一些活的微生物。①土壤矿物质按质量计占固相部分的95%,按容积计占38%,它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原生矿物指岩石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已改变。次生矿物指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②有机质概指土壤中动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数量虽少,但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肥力发展影响极大,而且也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源泉。

(2)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费力因素。它不仅是植物生活必需的生态因子,也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介质,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①吸湿水是指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附水汽分子。②毛管水是毛管孔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是自由液态水,可移动。毛管水有两种:一是毛管上升水,即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而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另一种是毛管悬着水,与地下水无联系由降水和灌溉保存在土壤上层毛管中的水分。③重力水是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3)土壤空气是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混合物,主要来自大气,其组成成分和大气基本相似,以O 2、N 2、CO 2及水汽为主要成分,但在质和量上与大气成分有所不同。由于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一氧化碳比大气中含量高,而氧含量比大气低。

5. 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什么?

【答案】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贯穿整个大洋的。按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又可分为两类:

(1)大洋表层的纬向自然带

由于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引起大洋温度、盐度和含氧量不同,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地理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大洋表层,是指大洋表面以下200m 深的范围(太阳能可以透射到200m 深处)。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由于受寒流、暖流影响而与纬线略有偏斜,但由于海洋表面比陆地表面更加均一。所以海洋自然带比陆地自然带更为平直。

(2)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大洋底层的自然区域是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地理综合体。大洋底层自然区域随海底地形及距岸远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底栖生物有机体和海底软泥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更替实际上是水下自然地理综合体随深度及距岸远近而发生的有规律变化。由于大洋底层太阳能的影响微弱,所以大洋底层根本不受地带性规律的影响,海底地形的变化是大洋底层自然区域分异的直接因素。

6. 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成分。

【答案】(1)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此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以下四种: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水、无机盐、空气、岩石等。它们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②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主要是各类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或氧化还原反应来合成有机物,往生态系统中输入能量,维持稳定。

③消费者:是以动植物为食的异养生物,范围很广。它们通过捕食、寄生,在生态系统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