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藏大学理学院824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羊背石和风棱石

【答案】风棱石是由戈壁砾石迎风面经长期风蚀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被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形成的典型风蚀地貌。依据棱的数目,风棱石可分别称为单棱石、三棱石、多棱石等。羊背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也叫“羊额石”

2. 酸雨

【答案】酸雨是指PH 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是指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酸雨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还有少量灰尘,可导致土壤酸化,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并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

3. 洪积扇

【答案】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口堆积而成的扇形堆积体。洪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砾石搬运物,到出山口由于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分散和下渗、水量减少、流速减缓,动能降低,因而大量的碎屑物散开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状的扇形堆积体。常年径流也可形成类似扇形地貌,称冲积扇。两者并无明显界线,主要是发育环境不同。

4. 气溶胶粒子

【答案】气溶胶粒子为大气悬浮圆体杂质和液体微粒。除山水汽变成的水滴和冰晶外,主要

2-8是大气尘埃和其他杂质。其半径一般为1x10~1x10cm ,多集中在低层大气中。气溶胶粒子的主

要来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自然源包括火山灰、宇宙尘埃、陨石灰烬、植物花粉抱子、岩石风化后的粉尘、森林着火后的灰烬、海水溅沫蒸发后残留在空中的盐粒等。人工源主要是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烟、粉尘等。

5. 日地距离

8【答案】日地距离是指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距离太阳约1.5×l0km ,这样的距离不

近也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6. 演替

【答案】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物质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按群落所在地的基质状况(物理环境)可分为两类:

①原生演替是在以前没有生产过植物的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又可分为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和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

②次生演替是原来有过植被覆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次生裸地,有土壤的发育,其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比较好,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作次生演替。

7. 生态因子

【答案】生态因子是在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的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

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兀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小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二、简答题

8. 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生物种群

生物种群是指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但当生命组织进入到种群水平时,生物个体己成为较大和较复杂的生物系统的一部分。此时作为整体的种群出现了许多不为个体所具有的新属性,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分布格局和某些动物种群独有的社群结构等。

在自然界,种群是物种存在、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对象。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2)生物群落

群落是生物经过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间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比种群更复杂更高一级的生命组建层次。生物群落是指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群落由于组成成分中生物类别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和名称,如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等,它是人们为研究方便而划分的。生物群落虽是存在于自然界的整体,但其中以植物群落最突出且引人注目,在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中所起作用也最大。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如北京的植被、秦岭山地的植被都是指该地区的全部植物群落。

9.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答案】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人类的食物几乎完全取自生物,许多野生生物的遗传资源(例如抗病性,抗旱性等)被用来改良农作物、家畜和家禽的品种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于分明显,主要有: ①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

②能够减缓气温的剧烈变化、增加空气湿度和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

③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有机废物、农药和其他污染物,减少空气中尘埃和细菌的数量,净化大气、改善环境。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具有为后代人在利用生物多样性方面提供选择机会的价值。

10.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哪些?

【答案】(1)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

①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是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区别造就了陆地与海底地貌的差异。地壳升降运动可在短距离、小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地表高度差异,不同高度地貌特征因而表现出垂直分异。

②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③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小相同。

④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植物根系由疏到密,由短到长,由细到粗,致使岩石裂隙扩大以至崩裂,即根劈作用,是植物导致岩石机械风化的典型例子。

(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

①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例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

②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如修堤筑坝约束河流或迫使其改道,从而改变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