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财经大学907文化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藏传佛教有哪些派系? 达赖与班禅两大宗教领袖如何确立?

【答案】(1)藏传佛教的派系

“喇嘛教”是西藏地区流传的佛教,也称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些仪式和神,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主要的派系有:

①宁玛派。出现较早,初时并无名称。该派的教法是前弘期传下来的,经典也以前弘期所译的密教经典为主,到后弘期其他教派产生以后,以其古旧而称其为“宁玛派”。该派僧人戴红帽子,又称“红教”。经典传承分为三系,方式各不相同,其中有的以父子承袭或转世形式相传。

②噶当派。主张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理。公元1056年逐渐形成一派。重视戒律,强调实修,注重宣扬因果报应、流转轮回和超脱生死。15世纪格鲁派形成后并入格鲁派。

③噶举派。金刚持佛亲口传授密咒教义。僧人穿白色僧衣,又称“白教”。以苦行为特色,支派甚多。其中的噶玛噶举派在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

④萨迦派。始于宋代,兴于元代,因主寺为萨迦寺而得名,又因寺墙上涂有红、白、黑三种颜色的花条,又称为“花教”。该派由西藏著名的昆氏家族创立,一开始即决定宗教法位由家族传承。

⑤格鲁派。西藏地区最晚形成的一个教派,也是迄今为止势力最大的一派。僧人穿戴黄色衣帽,又称“黄教”。创始人为青海藏族僧人宗喀巴。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该派采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即活佛去世前指定从某一方向寻找一个他去世时降生的男孩为其来世真身。后因同时出生的男孩不只一个,清乾隆时改为“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凡达赖、班禅及大活佛的法位继承人,都以此法最后决定。

(2)达赖与班禅两大宗教领袖的确立

“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

①达赖的称号始于三世达赖喇嘛锁南嘉错,前两世都是后来追认的。到顺治九年,五世达赖罗桑嘉错入京勤见皇帝,朝廷为他兴建黄寺,并正式册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放普通瓦赤喇怛达赖喇嘛”。此后历代达赖喇嘛都要经过中央册封,才算合法。

②班禅的称号比达赖略晚。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兀1713年),清政府正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其转世同达赖一样,通过“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经中央政府批准。

2. 谈谈中国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答案】中国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当首推“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因为它们是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科学技术成就。

(1)造纸术的传播

造纸术于公元4世纪传入韩国、日本,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欧洲人才结束了用羊皮书写的历史。

(2)指南针的传播

指南针在宋代己传入阿拉伯地区。公元1180年左右,指南针又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手中。正因为如此,才能有后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绕地球航行,并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3)火药的传播

约在13世纪左右,火药才经由商人传入阿拉伯地区,因那时的阿拉伯人称中国为“契丹”,故把中国传入的火药武器称为“契丹火枪”或“契丹火箭”。在蒙古人西征的过程中,阿拉伯人得到了中国的火器; 而欧洲人又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学会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方法。

(4)印刷术的传播

中国的印刷术大约在公元8世纪传到日本,在12世纪前后传入埃及,更早一些传入波斯。14到15世纪,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在欧洲同时流行。人类文明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而大大加快了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速度。总之,这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造纸术促进了思想的传播,火药把骑上阶层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

3.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主要有:

(1)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构架”,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木架结构方式因地区和建筑种类的不同有好几种,但以抬梁式即斗拱结构为最重要。这种斗拱结构以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运用最多。

(2)平面布局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

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不论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而且常常以南北为纵轴线,以东西为横轴线安排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回廊构成封闭式的整体。这种布局是古代封闭性的思维模式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建筑中的反映。

(3)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

主要建筑讲究宏伟高大,讲究气势,并以次要建筑来衬托主要建筑。许多建筑有意利用地形,造成高低错落的形态,使齐整、对称的平面布局在主体上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至于园林建筑,它所追求的不是整齐、对称,而是曲折变化和诗情画意。

(4)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大屋项”

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还往往采用高台基。这种高台大顶造型,给人以稳固、庄严、雄伟的感觉。至于组群建筑的造型还要讲究主次分明,有起有落,由正门到最后一座庭院,要像戏曲和音乐样,显出序幕、高潮和尾声。

4. 长江与黄河在中国文化发生、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黄河与长江是中国两条最大的河流,它们从西向东,把中国的国土由南至比划分为三个自然带,构成了不同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充足的乳汁。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哺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华文明

①黄河流域是远古先民最早栖息繁衍的地带,也是华夏最早发祥的地带。黄河流域发现的古人类新石器文化遗址数量最多,空间分布范围也比较集中。

②黄河及其众多的支流,为古代簇聚于此的先民提供了灌溉和航运之便:它们流经的地方,形成许多东西向或东北一西南向延伸的山谷和盆地,气候温和,出入便利,成为人们理想的簇聚区。在这些条件之下,黄河流域的文化最早发育成熟起来,因而成了中国文明的最早发祥地。

(2)长江是中华文明的第二个哺育区

①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仅次于黄河流域地区,而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和苏皖平原。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稻作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是在中国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由于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运交通便利,又诱发了发达的商贸文化、丝织工艺文化、园艺文化和园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