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文化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到明清出现了长篇小说? 试从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阐述其必然性。

【答案】明清之所以出现长篇小说,其原因在于:

(1)从社会发展看,长篇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

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2)长篇小说的出现也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①中国的古典小说发源于先秦的神话传说,后来又吸收了史传文学和寓言散文的一些东西,至汉代出现了将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结合在一起的作品。

②魏晋以后出现了“六朝小说”,一类“志人”,主要记载士族阶层的遗闻逸事,其代表作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一类“志怪”,主要记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多神仙鬼怪,其代表作为干宝的《搜神记》。

③唐代继承六朝小说的的传统,发展了小说的文学特色,作品人物、故事情节都趋于丰富多彩,形成“唐人传奇”,内容多描写爱情故事和豪侠故事,也有六朝志怪的痕迹。作品较为著名的有牛僧孺的《玄怪录》、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薛用弱的《集异记》和裴铏的《传奇》等。《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离魂记》、《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都成为后世戏曲创作依据的蓝本,并且影响了后来的小说创作。

④宋元以来市民阶层的兴起,产生了与市民艺术趣味密切相关的白话小说一一“话本”。内容主要有“小说”和“讲史”两类。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己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

⑤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兴盛繁荣的时代,特别是白话小说创作广泛流行,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2. “三皇五帝”传达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

【答案】“三皇五帝”是传说中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其成因可能是某一社会阶段的概括和象征,也有可能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名称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三皇五帝”传达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1)中国原始先民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过程:

(2)人类氏族社会由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由渔猎阶段进入农业阶段;

(3)原始时代人类的渔猎生活以及初步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情况。

总之,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故以三皇相配; 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故以五帝相配。正是由于儒家的大力推崇,从秦汉时起,三皇五帝就被奉为神明,列入祀典,进行祭祀。

3. 举例说明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

【答案】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

(1)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双向的

即使是两种文化有先进和后进之分,也是一种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并不是某一方总是影响者,只是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可能大一些或小一些而己。成熟的或发达的文化,可能对尚未成熟或较不发达的文化影响大一些,反之可能小一些。但这也不是一种规律。后者对前者在特定阶段影响大一些的现象,也是可以在文化史上寻找到的。我们说,文化的品格应该是虚怀若谷,胸襟博大,能容纳异质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而不是居高自傲,颐指气使,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

(2)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元文化,具有一种厚度、强度和融化力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外来文化,如犹太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化,都被中国文化逐渐吸收甚至同化的缘故。从另一方面来说,外来的异质文化要想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生根与发展,它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化,必须按照中国文化的生存机制逐步地改造自己,如同印度的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一样。即使是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化,它也必须像利玛窦那样先学习中国文化,而后才能站稳脚跟。若是以强势压人,甚至明火执仗,蛮横无理,都是不可能在中国文化里存在久远的。

4.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案】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在:

(1)窦玛丽与各级官员和社会名流交往,宣讲欧洲文物和典章制度,介绍西方的天文、算学、理化知识,将自鸣钟、地图、天象仪器和二棱镜陈列于室内任人参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2)窦玛丽的传教活动汁意吸纳中国传统文化,融儒学与天主教义于一体,因而在明朝官绅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徐光启、李之藻、杨廷揭等朝野名流先后受洗,成为明末中国天主教的三大支柱。

(3)徐光启还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李之藻则随利玛窦学习地理和历算。双方在编译科学著作过程中,交流中西学术成就,沟通中西学术传统,为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路径。

(4)清朝政府建立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备受信任,以一外国人第一次出任清政府的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监正,直至光禄大夫; 后来又有比利时传教十南怀仁出任钦天监监正,为清王朝主持制造天文仪器。有的传教十还在宫廷充当表匠、药师、画师、御医等,为推进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简答题

1.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文化?

【答案】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历代炎黄子孙,而且在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后,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与文化。在当今交往频繁的国际社会中,它的传播更加迅速、影响更加广泛,作用也更加明显。我们在今天来了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

(1)世界人民的需要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独自发展。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世界各国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面对这样的历史变化和文化的走向,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

(2)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和延续,要依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传入,给中国文化巨大的冲击。面对具有进攻性的异质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要继续保持其独特性,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文化,保持冷静的头脑,对异质文化的优劣予以正确的分析。同时,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发展脉络和变化规律,在同外来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自觉吸取精华、抵制糟粕,进行有益的文化扬弃。

(3)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

作为中国人,自然就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有选择地阅读一些研究中国文化的书籍,欣赏一些中国古典诗词和音乐,领略一些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参访一些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址,从中体会和感受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气质,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和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熏陶人格,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既保有民族传统,又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

2. 中国的园林建筑与西方的园林建筑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的园林建筑与西方的园林建筑的不同点主要有:

(1)美学追求不同

中国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中国园林无一例外地都是艺术地再现自然,都是范水模山,取法天然,为作为生存主体的人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客体环境。西方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崇尚开放,通过人下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2)体现的精神不同

中国园林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中国园林虽然是艺术地再现自然,却不是无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