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李约瑟称中国为“发明的国度”?

【答案】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的确,从秦汉到宋元的千余年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 举例说明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

【答案】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

(1)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双向的

即使是两种文化有先进和后进之分,也是一种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并不是某一方总是影响者,只是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可能大一些或小一些而己。成熟的或发达的文化,可能对尚未成熟或较不发达的文化影响大一些,反之可能小一些。但这也不是一种规律。后者对前者在特定阶段影响大一些的现象,也是可以在文化史上寻找到的。我们说,文化的品格应该是虚怀若谷,胸襟博大,能容纳异质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而不是居高自傲,颐指气使,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

(2)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元文化,具有一种厚度、强度和融化力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外来文化,如犹太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化,都被中国文化逐渐吸收甚至同化的缘故。从另一方面来说,外来的异质文化要想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生根与发展,它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化,必须按照中国文化的生存机制逐步地改造自己,如同印度的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一样。即使是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化,它也必须像利玛窦那样先学习中国文化,而后才能站稳脚跟。若是以强势压人,甚至明火执仗,蛮横无理,都是不可能在中国文化里存在久远的。

3. 儒家思想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答案】儒家思想之所以可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原因在于:

(1)汉武帝罢黯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儒家思想在后世流传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成为合乎统治需要的思想武器

①儒家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孔子

说,爱人要推己及人,就是从爱自己到爱父母兄弟,爱妻子朋友,再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即由小到大,由内及外。对社会上的纲常伦理作出了规范。

②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同时,他还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4. 什么是科举?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1)科举

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大业三年(607年),隋场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日,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2)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评价

①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a. 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大大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为选人任人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对社会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

b. 它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与进步,非但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科举制,也影响了欧洲的文官制。

②科举制的消极意义

a. 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小在实际本领卜下工夫。

b 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于是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关节,走后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

c.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取士,流弊更甚于前代。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一、简答题

1. 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主要有:

(1)虚拟的时空环境

中国的戏曲,它没有固定的环境,时间和空间自由灵活,完全用虚拟的手法来表现。“虚拟”,就是以虚代实,就是想像和写意。台上摆着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在演员出场以前,观众不知道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只有演员出场以后,由剧中人通过“唱”或“念”作出交代,观众才动用自己的想象,进入剧中的时空境界。

(2)严格的表演程式

中国的艺术都是虚实结合,虚中有实。戏曲的虚拟依据于一定的生活真实,而虚拟的表演又要根据规范,这个规范,就是表演程式。它是以生活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逐渐形成的一种形式结构。它跟生活有距离,但有的近,有的远,有的虚,有的实。如开门关门的表演,虽然做一个开关的动作就可以,但必须是在什么地方关,就在什么地方开。

(3)夸张的艺术形象

戏曲的夸张主要在形象,比如脸谱就是一种极度的夸张,忠义、宽厚的人用红脸,正直、严肃的人用黑脸,稳重、正义的人用紫脸,内有心计的人用黄脸,莱鹜不驯的人用蓝脸,勇猛、暴躁的人用绿脸,奸诈、多疑的人用白脸,滑稽可笑的人用丑角脸等等,但这种夸张又不能有随意性,它己经具有某种规定性,各个人物要按照一定的谱式勾画。而表演方面的夸张更为明显。舞台上的笑,不是生活中的哈哈大笑; 舞台上的哭,也不是生活中的嚎陶大哭。同样,《白蛇传》中的小青杀许仙也不用真的去杀,生活中的丫环也用不着像舞台上那么蹦蹦跳跳。

2. 何谓禅宗? 它的流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答案】(1)禅宗的内涵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是佛教中国化的最典型的产物。

①禅是禅那的简称,本义是思想修养、静虑定心,本为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产生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禅的意义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称为作禅。它的特点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因而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

②禅宗谱系上以印度人菩提达摩为初祖,以历代传承的袈裟和法钵为信物。后来禅宗分裂为南禅和北禅,其后,北禅衰落,南禅兴盛,成为禅宗主流。后来南禅分为五家七宗,流传广泛。

(2)禅宗的流传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①哲学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