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文化如何看待玉? 玉器的运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中国文化对玉的看法

①玉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中华文明古老悠久,玉器是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古代玉器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②玉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的阴阳一元相辅相成,“阳刚与阴柔”就是它的主要内涵。玉的本质正是坚利(阳刚)和温润(阴柔)。因此,玉和玉器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玉的出现和玉器的使用,最早是符合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同时也给原始宗教信仰提供了很好的物质载体。玉最开始除了用作各种佩饰外,还用作部落图腾的标志,)雏刻成“玉龙”、“玉凤”、“玉龟”等。随着奴隶社会的形成,又逐步用来表示等级和权力。儒学出现后,玉被用来承载儒家的伦理道德,使玉成为人格象征。这种美玉载德的思想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结合,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形成“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社会风尚。长此以往,玉及玉器就成了高贵、纯洁、友谊、吉祥、平和、美丽的象征,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的文化传统。

(2)王器运用的变化

①中国的玉器发端很早,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己经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形成了主要的礼器,如圭、璧、琼、磺、漩巩、玉衡等。这些玉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精细的制作工艺。

②到了夏、商、周三代,用玉制度愈加完备,适用范围愈加广泛,用玉制作的礼器普遍见于各种礼仪场合。随着西周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形成,玉器的社会功能持续加强,体现了当时的政治需要。

③从战国到两汉时期,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由旧日的礼崩乐坏和群雄争霸的混乱局面,发展到秦汉中央集权的确立,商周以来的传统礼制己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这种社会制度的变化,反映到礼仪制度上来,就是大型礼器向世俗化逐步发展。由玉制作的礼器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各种玉制佩饰出现在人们的身上,如玉璧、玉环、佩剑、带钩等。

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确立了号令天下的凭证是“玉玺”。“六方玉玺”成为最高统治者权利的象征。除帝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玉料篆刻印章。玉器在总体上失去了礼仪功能,转向保护精气和防止尸身不腐的实用功育旨。

⑤东汉以后,玉器的世俗用途更加明显。随着漆器、金银器和瓷器制作工艺的产生,玉器失去原有的独尊地位,雕刻工艺也向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方向发展。这时的玉器己基本上成为艺术、财富和把玩的代名词。玉器从此摘下了高贵、圣洁、无所不能的神秘面纱,走出神权、王

权的殿堂,回到普通的世俗世界,还原为世人共同鉴赏的艺术作品。

2. 为什么到明清出现了长篇小说? 试从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阐述其必然性。

【答案】明清之所以出现长篇小说,其原因在于:

(1)从社会发展看,长篇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

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2)长篇小说的出现也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①中国的古典小说发源于先秦的神话传说,后来又吸收了史传文学和寓言散文的一些东西,至汉代出现了将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结合在一起的作品。

②魏晋以后出现了“六朝小说”,一类“志人”,主要记载士族阶层的遗闻逸事,其代表作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一类“志怪”,主要记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多神仙鬼怪,其代表作为干宝的《搜神记》。

③唐代继承六朝小说的的传统,发展了小说的文学特色,作品人物、故事情节都趋于丰富多彩,形成“唐人传奇”,内容多描写爱情故事和豪侠故事,也有六朝志怪的痕迹。作品较为著名的有牛僧孺的《玄怪录》、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薛用弱的《集异记》和裴铏的《传奇》等。《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离魂记》、《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都成为后世戏曲创作依据的蓝本,并且影响了后来的小说创作。

④宋元以来市民阶层的兴起,产生了与市民艺术趣味密切相关的白话小说一一“话本”。内容主要有“小说”和“讲史”两类。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己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

⑤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兴盛繁荣的时代,特别是白话小说创作广泛流行,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3.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

【答案】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斗争的看法:

(1)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情况下发生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2)为避免在阶级搏斗中瓦解的厄运,纷纷变法图强,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

被称为“战国七雄”的各国国君,为了避免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搏斗中遭到宗族残灭、社稷瓦解的厄运,纷纷变法图强,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公连仲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燕国的乐毅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

前后八九十年间,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尤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并为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之际的变法运动,是旧的奴隶制度所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集结的产物,实质上是一场摧枯拉朽的封建化运动。各国变法的结果,使奴隶主贵族普遍遭到沉重打击,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本被废除,由奴隶制引发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得到化解,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中国历史迈入蓬勃发展的封建时代。

(3)改革过程中,革新与守旧力量的抗衡

改革是为了化解和克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旧矛盾,但在化解与克服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作为旧矛盾的主要力面必然为保持既得利益而抵制或反对改革,从而引发革新与守旧的斗争,这是改革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例如,北宋中期,为改变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依靠王安石进行变法,全面改革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先后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免行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力图达到富国强兵的日的。新法的实行确实使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高利贷者的剥削受到一定限制,打破了他们习以为常的剥削秩序,政府因而增加了赋税收入。但由于新法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遭到朝野上下守旧派司马光、韩等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围绕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免行法等展开的斗争尤为激烈。宋神宗在守旧派的压力面前动摇,导致王安石两次罢相。宋神宗死后,高太后控制朝政,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先务”,把改革派驱逐出中央政府,改革最终失败,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三十多年以后,便爆发了方腊、宋江、高托山等农民起义和金兵进入中原,北宋王朝不久也就垮台了。由此可见,改革过程中所引发出来的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不仅会使改革失败,而且还会导致社会重新陷入动乱之中。

总之,中国历史上,历代改革家在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经验,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首先,改革要配套; 其次,改革要循序渐进; 其三,改革必须处理好均衡与发展的关系; 其四,在改革过程中,加强中央权威,是保证改革逐步深入与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4. 中国文化的方向、颜色崇尚是怎么来的?

【答案】中国文化的方向、颜色崇尚的产生:

(1)受古人天地崇拜和战国末期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南向和东向为尊,以黄色和红色为贵,贬低北向和西向,轻贱黑色和白色,甚至视白色和西向为不吉。这些主要是受到古人的天地崇拜和战国末期渗入的阴阳五行观念。

(2)以南向、东向为尊和以红色为贵,源于古代的口神崇拜

太阳从东方升起,至中午而处于正南。它火红的颜色、炙热的温度和所居的位置颇给古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由此,古人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

(3)以黄色为尊,则源于古代的地神崇拜,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五行观念产生之后,土居中央,黄色成为中央之色,其神为黄帝,而黄帝又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这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念,非常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黄色因此受到历代的推崇,终于独尊于诸色之上,与其他颜色一起,形成中国特色的色彩序列和等级:黄、红、青、黑、白。这一序列,也正是中国古代服饰色彩的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