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基础知识之中国文化要略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解释“文房四宝”的意义。

【答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解释“文房四宝”的意义,主要有:

(1)“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传承所依靠的重要载体之一

担负这一传承任务的骨干人群,自然是今天所称的知识分子,即文人。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是历代文人把它书写出来,经过刻印,成为典册,其间各个环节所适用的工具中,笔、墨、纸、砚是最主要的四件,与此同时,也是文人进行书画艺术创作的必用器具,美其名曰“文房四宝”。

(2)“文房四宝”辅助工具的实用价值

除笔、墨、纸、砚外,文房里还要有其他辅助工具,如笔筒、笔架、笔洗、印盒、图章等。经过历史的发展与积淀,如今的“笔、墨、纸、砚”专指“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

(3)“文房四宝”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

“文房四宝”不仅是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的文具用品,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2009年9月宣纸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和造纸科技史上的一朵奇葩。

2. 中国的园林建筑与西方的园林建筑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的园林建筑与西方的园林建筑的不同点主要有:

(1)美学追求不同

中国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中国园林无一例外地都是艺术地再现自然,都是范水模山,取法天然,为作为生存主体的人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客体环境。西方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崇尚开放,通过人下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2)体现的精神不同

中国园林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中国园林虽然是艺术地再现自然,却不是无目的地再现自然,而是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园林主人的志向和趣味,以满足人的某种精神追求。西方园林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3)造园手法不同

中国园林在造园手法上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僵直、单调、一览无余。西方园林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

3. 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案】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1)外在特征

①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④多样性。中国文化在统一性里具有多样性,在整体性里具有差异性。

(2)内在特征

大体说来,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但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包括:

①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②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同一。

③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而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

4. 中国传统风俗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特点是:

(1)积久性

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源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各种习俗积聚人们的感情、信念、愿望和追求,以其缓慢变化的方式,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生活水平。比如祭祖这一风俗,产生于4000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它所体现的感情是后人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认为先祖生育了后代,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有生育功能。因此,祭祖风俗实发端于生殖崇拜。

(2)多元性

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和多系统性。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而形成的风俗习惯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婚姻、祭祀方式和衣、食、住、行方式。同一民族居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各有自己不同的习, 。西南地区的彝族、傈僳族、拉枯族、纳西族等都过“火把节”,但他们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举行火把节的方式并不相同。这说明,他们对火与光的理解存在着民族差异。彝族认为火可以除害(蝗虫),白族认为火可以除霸(奴隶主和国主),纳西族认为火可以救己,拉枯族则认为火可以驱恶。

(3)相融性

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汉民族的文化比较发达,因此它的影响力和融化力都比较大。大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在丧葬问题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力。汉族崇尚土葬、厚葬,特别是对于帝王公卿,在秦汉时代己形成一定的陵寝制度。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丧葬问题

上都受过汉族的影响,如藏族崇尚天葬,但吐蕃时期的藏王都是建墓立碑的; 宋代的西夏王和辽代诸王也建有陵园和陵墓。金人入主中原以后,帝王建陵方式完全学习汉人,在今北京的房山区建有规模宏大的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