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国际金融新编考研题库
● 摘要
一、选择题
1. 根据货币主义(弹性价格)汇率理论,下列哪一经济事件可能导致美元对日元贬值?( )
A. 美联储提高利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B. 日本发生严重通货膨胀
C. 美国实际国民收入呈上升趋势
D. 美国提高对日本进口品的关税
【答案】C
【解析】按照货币数量论的剑桥方程式,两国货币供给量可分别表示为:本国货币供给量
,
外国货币供给量:式中,P 和分别为本国与某外国的物价水平;Y 和分别为本国和某外国国民生产总值;M 和分别为本国和某外国货币供应量。按购买力平价公式,可得:
货币分析说认为汇率要受两国货币供给量的制约,从而把汇率与货币政策联系起来。
2. 如果征收“托宾税”,其目的在于( )。
A. 抑制外汇投机
B. 抑制通货膨胀
C. 调节国际收支
D. 减少财政赤字
【答案】A
【解析】在管理短期资本流动方面,最突出的建议就是对短期资本流动课税,这种税为托宾税。托宾税的益处是有助于减轻国际投机对本国经济的支配程度,而且对贸易和长期投资不会有太大的冲击。
3. 某公司去年的每股收益是0.2元,分红率是60%,新股票项目的期货回报率是20%,公司股
票的beta 是1.2。无风险利率是6%, 市场组合的回报是11%。该公司股票的期望回报率是( )。
A.10%
B.11%
C.12%
D.13%
E.14%
【答案】C
【解析】根据CAPll 模型,股票的期望收益率为:
二、简答题
4. 论述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异同。
【答案】(1)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①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它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以不同货币衡量的两国一般物
价水平之比,即不同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以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的实际汇率
②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公式为:其含义是:尽管汇率水平不一定能反映两国物价绝对水平的对比,但可以反映两国物价的相对变动。物价上升速度较快(物价指数相对基期提高较快)的国家,其货币就会贬值。
(2)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异同
①相同点:
第一,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都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的功能出发,研究汇率水平的决定问题;
第二,两者的分析都以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可贸易品的一价定律为基础,计算所得的汇率都可以用两个经济体之问物价水平的关系来表示,这些都是它们相同的地方。
②不同点:
第一,两者的结论不同。绝对购买力平价所得到的基本结论是:汇率的绝对水平是两国物价绝对水平的对比,即:
第二,两者成立的条件不同。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成立,要求两国间贸易不存在交易成本,并且各国物价水平的计算采取完全相同的权重,这些条件较为苛刻。相对购买力平价放松了绝对购买力平价的苛刻条件,主要关注汇率的相对水平和变化
第三,两者的实用性不同。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在基期之后,汇率水平应当反映两国物价的相对变动。物价上升速度较快(物价指数相对基期提高较快)的国家,其货币就会贬值。将其公式变形后可得:由于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比较容易得到,因而计算相对购买力平价也就容易得多,其实用性比绝对购买力平价大大提高。
5. 衡量一国外债规模的常用指标有哪几个?
【答案】外债是指一切本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契约性的、以外国货币或者本国货币为核算单位的、有偿义务的负债。衡量一国外偾规模的常用指标有以下四个:
(1)偿债率
这是指当年中长期外债还本付息额加上短期外债付息额与当年货物和服务项下外汇收入之比,用以反映一个国家当年所能够承受的还本付息能力,警戒线为20%。突破20%这一警戒线,
相对购买力平价主要关注汇率的相对水平和变化,其基本公式为
:
就有发生偿债危机的可能性。当然这一限度只能作为参考,超过这一警戒线并不一定就会发生债务危机,因为一国的偿债能力还取决于所借外债的种类、期限和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等重要因素,尤其取决于一国的总体经济实力。
(2)债务率
这是指年末外债余额与当年货物和服务贸易外汇收入之比,用以反映一国国际收支口径的对外债总余额的承受能力,警戒线为100%。如果负债率超过100%,说明债务负担过重。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即使一国外债余额很大,如果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期限分布合理,当年的还本付息额也可保持在适当的水平。
(3)负债率
这是指外债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用于反映国民经济状况与外债余额相适应的关系,警戒线为20%。超过20%这个数值,就有可能对外资过分依赖,当金融市场或国内经济发生动荡时,容易出现偿债困难。
(4)短期债务比率
这是指当年外债余额中,一年及一年以下短期债务所占比重。这是衡量一国外债期限结构是否安全合理的指标,它对某一年债务还本付息额影响较大,一般不宜超过20%„
三、论述题
6. 请自行收集金融创新的相关资料,讨论和总结国际金融创新的最新趋势和主要特点。
【答案】(1)国际金融创新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国际金融创新指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市场、融资方式、新的支付清算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但又带有突发性,在某个时期集中出现。其中,各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尽相同,6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旨在逃避政府对资本和投资的管制,主要有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平行贷
70年代的重心是为了规避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和利率风险,款等;新形式主要有浮动利率票据、货币远期交易等;80年代的焦点是进一步回避汇率和利率风险以及信用风险,这一时期的金融创新主要特点是:国际金融证券化和银行表外业务的增加;9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则进一步考验银行信用中介地位,国际金融创新将朝着进一步灵活、复杂、精密的方向发展。
(2)国际金融创新的最新趋势主要特点
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化和一体化并存,国际金融必然会持续大发展,而且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总额会继续增长。展望9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我们可以作如下趋势估计:
①银行信用中介地位将受到严重考验
随着技术进步和管制进一步放松,融资成本及风险都将大大降低,借款人的各种信息及市场信息都将显示于荧幕之中。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地位将进一步削弱,而仅作为一般的投资者或借款人出现在市场中,市场金融将成为融资的主渠道。在1993年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总额中,国际债券市场融资额为1838亿美元,占44%; 信贷市场融资额为1650亿美元,仅占39%; 欧洲票据市场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