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语感及语感教学研究

关键词:语感,语感特征,训练方法,教学模式

  摘要

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非常重视语感教学,主要从朗读、吟诵、涵泳三个层次培养语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缺乏理论上的系统研究和阐述。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传统语文知识为主,以高考的指挥棒为准,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产生了细抠语法、写作技巧、题海应试、学用脱节等一系列偏差,限制了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及语文素质的提高。根据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小学语文要重视语感教育,以此带动听、说、读、写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际的能力,达到大幅度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发挥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把语文教学从仅传授知识的误区中解放出来,转入以语感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当中去,这是语文教学界必须迫切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鉴于上述认识,我在鱼浦江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并开展了《语感及语感教学研究》的课题,为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从传授知识为主向以语感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回归,做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供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对语感的定义界定和思考。笔者认为“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综合感受能力”。语感的这个定义具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感受的主体是具有感受能力的正常人。 感受的直接客体是语言文字,既可是形式的,也可是内容的,或者是二者兼备的。 语感是语言文字刺激源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映,具有心理因素的综合性。 语感是人的一种能力,其中包括“语感素质”和“语感技能”两个层次的含义。 第二部分 重点探讨了语感的心理生成因素,认为,感觉是语感生产的起点;语感始终渗透着思维活动;联想、想象使语感更为敏捷;真切的情感体验为语感的形成提供了心理能源。 第三部分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对语感的认知结构和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语感的认知结构是表象系统;语感的心理结构是图式系统。其特征具有敏锐性、间接性、模糊性和综合性。 第四部分 提出语感教学的四种模式和四种训练方法。 模式一:学法先导、形成习惯 模式二:明确特点、突破关键 模式三:注重积累、谈听领先 模式四:高效实践、语法格化 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感。 第一,根据教学的目的性原则,明确语感训练目标,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根据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指导学生朗读、吟诵和涵泳,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语感能力。 第三,根据教学的主动性原则,引入情景,体察语境,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第四,根据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充分利用教材文本,深入挖掘文章的选词炼句,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风格及整体结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部分 重点总结了语感教学法实验过程及初步成果。本论文在西宁一中、湟源田家山中学、太原三中、重庆壁山中学进行了初步实验。在教学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说明在语感训练中传授语文基本知识,借助语文基础知识来训练语感 是可以有效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 本论文只是一个初步成果,在实践中尚存在以下不足。 1、如何将多种文体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它们的综合互补作用,提高训练的效果。 2、学生受不良教学模式的影响,转向语感学习方法尚有一定的困难。 3、学生中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如何调动“全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首次系统地探索了语感生产的心理因素和语感的认知结构。提出了语感教学的四种模式,以期在新世纪素质教育中,引起语文教学的高度重视。然而,语感确实是语文教育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跨世纪的教育看重学生综合学力的培养、人格的和谐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语感教学符合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规律,符合我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能在普通中学,在普通的条件下实施和推广,能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有推广价值。我们应进一步继续实验这种教学方法,使之更完善,更实用、更高效、更成熟,为大幅度提高我国中学语文质量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