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国有企业产业布局与规模结构研究

关键词: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产业布局,规模结构,抓大放小

  摘要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双重关键时期,搞活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已经成为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任务。 改革至今,围绕如何搞好国有企业的问题,理论界与企业界提出并实施了许多方案举措,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明确;思路(整体性搞活国有经济)已经清晰;原则、方针(坚持主导、发挥优势)已经确定,改革正在走向深入。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仍有许多模糊认识和思维误区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从理论上看,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定位认识不甚明确:(1)国有企业的内涵与本质是什么?(2)国有企业的功能是什么?是公益性、盈利性还是兼而有之?因而,在实际操作上,在一些问题上往往出现偏差,这些问题是:(1)调整是否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能否保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发挥?(2)在调整的限度上,国有企业是否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的应有范围与合理规模如何确定?(3)实施"抓大放小"战略的真正难点到底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剖析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症结入手,尝试性提出整体搞活国有经济的有效举措。从而澄清人们对国有企业及其改革的模糊认识,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主体与微观操作主体提供一种尝试性思路,加速完成"搞活国有经济、促进转型发展"的战略任务。 本文框架结构是这样安排的。前言中,分析我国社会所处的转型发展阶段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分析国有企业阶段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分析传统国有企业形成与运作、面临困境与挑战的基础上,指出国有企业问题的症结在于,理论上对国有企业性质的定位有偏差,实践上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过渡进入与进入不足并存)。第二部分,论述对国有企业及其改革的重新审视。此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1):对国有企业的本质、内涵与职能准确定位,为其正名复位;(2)在分析国有企业改革传统思路缺陷的基础上,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的特点及其新思路。第三部分,重点论述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这部分分三层展开论述:(1)"调整"的基本内涵、主要任务与指导思想。(2)"调整"应遵循"坚持主导,发挥优势"原则,国有企业以自身强大的控制力优势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3)"调整"的根本举措。个量上,定位国有企业产业布局:适当收缩国有资本投资战线,优化布局结构;在量上,定量国有企业规模结构:实施"抓大放小"战略,壮大国有企业规模结构,尽快形成一批能带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大企业集团及与之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群。第四部分,重点论述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更新。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困境的症结,择要分析两大配套制度改革: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同时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结束语部分,综合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艰巨复杂性与良好机遇,指出应树立信心,强化举措,搞活并壮大国有经济,促进社会的转型发展。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尝试地提出几点新看法:1、不能笼统地分析国有企业的内涵与本质。既要区分不同社会制度中的国有企业,如中国国有企业不同于西方国有企业,同时又要区分同一社会制度中不同性质的国有企业,如中国的国有企业有两类:一是公益性、政策性国有企业,与西方公营企业大体相仿,是国家政策工具;二是盈利性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的真正实现形式,是国有经济的中坚和主导力量。2、国有企业的主要功能是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3、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总趋势是从竞争性领域转向战略性领域,但国有企业不可全部退出竞争性领域。4、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应系统展开,将总量上收缩国有资本投资战线与个量上扩大国有企业经济规模并举,根治国有资本过渡进入与进入不足的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