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国方士初探

关键词:无

  摘要

  “方士”一词,最早是指周代掌管君王子弟和公卿大夫采地狱讼的官员,如《周礼·秋官·方士》中说:“方士掌都家,听其狱讼之辞,辩其死刑之罪而要之。”后来,“方士”一词在另一意义上使用。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问》:“余闻方士”。王冰注:“方士谓明悟方术之士。”《史记·秦始皇本纪》:“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炼以求奇药。”很明显,方士即方术之士,也就是方术的施行主体,可以看出,欲进一步说明概念,揭示其技能特征和包括的类型,必须搞清方术的内容,《后汉书·方术传》把卜筮、阴阳推步之学、河洛之文、龟龙之图、箕子之术、师旷之书、纬侯之部、列为方术,而且指出:“其流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至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等。刘勰《文心雕龙》则说:“方者,隅也。医药攻病,各有所主,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术者,路也。算历极术,见路乃明,九章积微,故以为术”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方术部》列了五项内容:养生、卜筮、相、疾、医。宋李昉等编的《太平御览·方术部》包括养生、医、卜、筮、相、占候、望气、巫、厌蛊、祝、符、术、禁、幻十四类,有的类还分若干小类。清代《渊鉴类函·方术部》列了医、卜筮、明天文、占候、巫、相术六类。可见,方术的内容极其丰富庞杂,而且各人各书的说法互异。不过,对于方术的主体内容大家还是有共识的。从用途上区分,这些主体内容包括三类:一是预测遥测术,包括三武(奇门、六壬、太乙)、星命、各类易占和多种民间卜术;二是长生养生术,包括医药、房忠、导引、吐纳、内外丹法等;三是有关术艺,包括天文、数学、音律、历学等,其中天文、数学、历学是预测术、长生术的理论基础、知识基础,音律则是这些理论在音乐领域的创造性应用,且和其他术艺有密切关系。那么,习练、探究、掌握、施行这些方术的人就是方士。其中包括长年隐居深山专心致志修炼的有道之士。包括利用三式之学为政治军事领袖出谋划策的高人,也包括浪迹江湖为人算卦相面的卖术者,还包括中国古代或为官或为民的天文学家、医生,其中有些人将方术作为自己的职业,有些人则将方术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因此,从本质上说,方士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事业群体。   须说明的有三个问题:第一,本文的方式概念和目前日常语言中“方士”一词的词义有些区别。首先本文方士概念中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数学家、历学家、医生等类型,而在今天,人们一般不会将这些人归入方士。在古人看来,天文、数学、历学、医学俱属神秘的学问和技能,和卜筮、导引性质相同至少相近,均非常人所科为。这是因为在古代,天文学和历学的一个主要功用就是预测吉凶,古代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和易学象数纠结在一起,古代中医也包含许多神秘的成分。而且,这些学科在理论基础、文化背景和观念形态上和其它方术具有很强的同一性。因此,古人才将这几个学科归入方术。大多数正史也将天文学家、历学家、教学家、医生归入《方伎传》或《艺术传》,即和卜者、养生家同传,由于本文是从史学的角度探讨这一社会群众有必要和古人的方式概念保持一致。其次,古今方士概念还有价值判断上的意义区别,在当今社会和生活和交往中,人们一提到方士,常自觉不自觉地和江湖骗子联系在一起,其暗含的价值评判当然是贬义,而本文的“方士”则是一个中性概念。严格说来,江湖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方士,充其量只能是以方士为招牌行施骗术的伪方士,人们对方士的印象常常来自这些骗子,所以,似乎方式和这些江湖骗子画等号了,实际上,这是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形成的错觉。方士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方术体系和独特神秘的技能手段,有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背景,有些方士还具有一定的气功功能和特异的功能,因此,将方式等同于骗子、方术有时也可能骗人,方术在流传过程中也会混入一些甚至大量混入骗人的因素,但正如其他职业和学术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样,这和纯粹以方术为幌子骗人仍有本质区别。   第二,方士和僧侣的关系如何处理?   在中国古代,一些高僧也精通方术,例如,南北朝时的佛图澄正是依靠方术才取得石勒、古虎的信任。少数史书的《方伎传》也将一些高僧收入,但是,在多数古籍中均将僧侣和方士区分开。这是因为佛教界内部认为方术是雕虫小技或障见魔法,不予认同。佛教界外也很少有人将佛法看作方术。而实际上,佛法和方术无论在理论基础、价值功用和指向目标上均有本质区别。佛法的最后落足点是往生乐土、出世成佛,方术的着眼点多在现世功用。佛法的理论基础来自古印度的初始人生观世界观,方术的理论基础则是注重“盛德大业”的周易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在总体上,本文不将僧侣归入方士之中,至于一些僧人掌握方术,当然也可以看作方士,但这和他们精通佛学没有必然联系。   总结以上所论,本文“方士”一词的内涵与我们日常语言中的“方士”有些区别,他基本上和正史《方伎传》的传主保持一致,也就是中国古代除掉佛法之外的神秘之术的施行主体,这样规定方式概念,不但具有较强的史学涵盖力,而且和传统学术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