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农业经济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农村土地承包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如何保护承包经营权?
【答案】(1)承包的原则
①承包权利的平等性
在按照国家法律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土地承包政策的规定统一组织承包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不得因性别、宗族、宗教信仰的不同受到歧视或不平等待遇。
②民主协商、公平合理
家庭承包必须尊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意愿,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协商,做到公平合理,保护每一个成员的利益。
③承包方案应当经大部分成员同意
分别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④承包程序合法
公正、合法的承包程序是承包工作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保证,承包过程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不得随意简化、改变法定程序。
(2)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①关于承包地收回的规定
a. 承包地收回的总体原则
法律规定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
b. 承包方迁入城镇或者城市的处理方式
对于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对于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需交回十地。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c. 承包方的投入补偿权
在承包方依法交回承包地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时,对承包方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十地生产能力的,发包方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②关于承包地调整的规定
a. 承包地调整的原则原则上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当遇到自然灾害严重损毁承包地等特殊情形时,有可能导致承包方的承包地无法再进行生产。
b. 不同承包地的调整
机动地是指发包方在发包土地时,预先留出的不作为承包地的土地。根据法律进行。
由于户口迁移原因承包方可自愿交回或者是发包方依法收回土地。
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通过依法开垦等方式增加的土地、承包方依法或自愿交回的土地,应当用于调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给新增人口。
c. 承包地交回的处理方式
承包方交回承包地须提前半年以书面形式通知发包方。承包方在承包期内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如果发包方认为必要,发包方还是可以将土地发包给放弃土地经营权的农户的。
d. 妇女在承包地收回过程中权利的规定
丈夫家所在的村也应尽量解决嫁入妇女的土地承包问题。如果村集体没有机动地或者其他剩余耕地分配给嫁入妇女,则根据“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妇女原居住地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e. 承包权和承包收益的继承
对于耕地和草地,承包家庭中的成员某个或部分死亡的,土地继续由其家庭其他成员承包经营。家庭成员全部死亡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中止,土地由发包方收回。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按照承包法的规定由继承人继承。
对于林地,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
2.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有哪些基本特点与决定因素?
【答案】(1)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农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业劳动供给的数量及质量。
①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主要来自农村人口资源。人口资源的状况是由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综合状况决定的。
a.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农业扩大再生产主要是依靠多投入简单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来实现的,农村通过增加家庭人口数增加农业劳动力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推动力。
b.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在农村人口资源中,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力之间的界限也不十分严格。
c. 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进程在加快,要求农业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但是,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形成的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却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②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a. 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
农村人口资源的规模与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农村各年龄组人口数量的
分布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变动趋势。
b. 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 旬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
人们在就业选择中偏爱劳动报酬高的产业部门,而不愿意到劳动报酬较低的部门就业。 c. 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村适龄人口,成为农业劳动力供给中的无效供给部分。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加剧了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不足。在科技发展速度迅猛的时代,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d. 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是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
农业劳动时间供给有两个来源:参加农业劳动的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天的农业劳动时间和全年农业劳动时间的总和; 非农业劳动力在农忙季节或其他时间参与农业劳动的时间。农业劳动力每个工日的长短、全年劳动工日的多少,受农业气候、农业劳动对象、农业劳动手段、农业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国家法律等因素的限制。
(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①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a. 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
不同的生产季节或不同的生产时期,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和劳动时间长短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决定了农业劳动力的基本利用形式。
b. 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农业内部各行业对于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的要求极不相同,即使在一种行业内部,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不同生产时期,对于农业劳动力生产技能的要求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c.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
在农业自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农产品社会总需求量的扩大,要求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与之相协调的增长速度。农业劳动力需求的核心,是需求质量的提高,而不是数量上的扩大。
②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
a. 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
农业自然资源的质量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成反比。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也就是有限的。在一定范围内,农业自然资源数量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成正比。社会可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最终数量是农业劳动力需求的潜在极限。
b. 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
第一,人口状况是决定农业劳动力宏观需求的基本因素
总人日的规模越大,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多,相应地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也就越多; 反之越少。
生产畜牧业产品比生产种植业产品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要大得多。如果人们的食物构成以植物产品为主,则对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