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05中国音乐史专业理论综合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分损益法
【答案】中国古代的一种弦乐器生律方法。记载在《管子》一书的《地员篇补注》中,原文是“凡将起五音,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音,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生羽。有三分而去其乘,以是生角。”计算出来的五音,按其高低排列起来是:徵羽宫商角。《吕氏春秋·音律篇》记载了用同样方法计算出的十二律。
2. 诸宫调
【答案】诸宫调是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属于中国北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据《碧鸡漫志》等书载,诸宫调由北宋汴京勾栏说唱艺人孔三传创始。其音乐特点在于将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演唱,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言体的部分,因而以体制宏大、曲调丰富著称,适合于表现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诸宫调伴奏乐器主要是鼓、板和笛,后来也有用水盏打拍,或用弦索伴奏的。目前保存下来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金章宗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其他诸宫调作品还有无名氏作的《刘智远诸宫调》、元代王伯成的《天宝轶事》,都已残缺不全。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标志着我国说唱艺术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宋代己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元杂剧进入兴盛时期,诸宫调开始衰亡,久而久之,渐渐为人们所陌生。
3. 郑卫之音
【答案】郑卫之音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即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 狭义主要是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郑、卫国地区的民间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问音乐。后世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因为由女性表演,故又名“女乐”。春秋以来,这种音乐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因是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音乐形式新颖多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并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潮流,造成了春秋末“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反对,贬其为“淫乐”“亡国之音”。
4. 唱赚
【答案】唱赚是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由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的勾栏艺人张五牛在吸收流行于北宋汴梁的“鼓板”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是一种用鼓、板和笛作为伴奏乐器,以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为特征的说唱艺术。唱赚所用的脚本叫赚词,中间的曲调形式称作赚,后来发展成多套的长篇形式则称作复赚。其所用曲调吸收了传统歌曲、民间歌曲和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时有较大的难度。在音乐上表现为“同一宫调、一韵到底”。目前所见完整的赚词作品是保存在宋末元初陈元靓辑《事林广记》中的一套有词无谱的咏腻约的《园社市语》,《事林广记》中还有一幅“唱赚图”,展现了唱赚的表演场面。唱赚在宋代(主要是南宋)十分普及,据《梦梁录》、《武林旧事》等记载,南宋时临安知名的唱赚艺人有数十人之多。
5. 清商乐
【答案】清商乐指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音乐,是相和歌的继承与发展,是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着汉族政权南迁,和南方的江南吴歌、荆楚西声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其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主要用干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清商乐包括了“中原旧曲”(相和歌)、“江南吴歌”、“荆楚西声”三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南方民间音乐。南北朝以后,清商乐完全取代了相和歌,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隋唐时期,清商乐则列人多部乐中,是华夏正声的象征。清商乐所用乐器有钟、馨、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巧种。其“清商三调”是沿用“相和三调”而来,即平调、清调、瑟调。清商乐的古调至今多存于琴曲之中。
6. 《破阵乐》
【答案】《破阵乐》是唐代歌舞音乐作品,原名《秦王破阵乐》,本是隋代末年的一种军歌,杂有龟兹音调。武德三年(620)后,填入新词以歌颂秦王李世民的赫赫军功。贞观元年(627)发展为歌舞大曲,用于朝廷“宴群臣”,后繁衍出多种表演形式。曾更名为《七德舞》用于雅乐,唐高宗的《神功破阵乐》、唐玄宗的坐部伎《小破阵乐》也源于此。无论是在燕乐或是雅乐的演出中,还是在九、十部乐或是坐、立部伎的节目中,都有《破阵乐》的存在,其影响远及印度、日本等国。这部作品具有“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豪壮气概,音调是以汉族清乐为基础,又杂有龟兹乐的成分。武则天时期的日本遣唐使曾将《秦王破阵乐》带回日本,日本目前所存的五弦琵琶谱、筝谱、琵琶谱、笙谱、筚篥谱、笛谱等七种古代遗谱中共保存着《破阵乐》的九种曲谱。何昌林先生曾尝试词曲的组合配译。
7. 《酒狂》
【答案】《酒狂》是魏晋时期阮籍所作的古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等多种琴谱中。根据姚丙炎先生的打谱,该曲采用了三拍子的节奏,音乐主题是一个不断向上跳进、又复渐次下行的乐句。乐
曲通过描绘混沌、朦胧的情态,以发泄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其特点是将调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嵌入大跳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画出酒醉者步履瞒珊的神态。全曲共有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张力不断加大,感情不断深化,至尾声“仙人吐酒声”才通过较为自由的节奏,将饱满的情绪舒缓下来,最终乐曲在悠长的节奏中结束。《神奇秘谱》解题载:“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即阮籍借助乐曲中醉酒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心情。《酒狂》一曲,手法简练,形象丰满,思想深刻,展示了文人高度的文化修养,堪称我国古代音乐中的珍品。
8. 诗经
【答案】《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曲式结构变化多样,表演形式独到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共105篇,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分大雅和小雅,多是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颂共有40篇,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
二、简答题
9. 什么叫“八音”? 每类举出两种乐器。
【答案】“八音”是我国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创设的乐器分类方法。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金类乐器:钟、饶; 石类乐器:磬、鸣球; 土类乐器:埙、缶;革类乐器:鼓、建鼓;丝类乐器:琴、瑟;木类乐器:木鱼、梆子:匏类乐器:笙、竽;竹类乐器:箫、笛。
10.简述相和歌和清商乐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联系:相和歌是汉代汉民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它包括清唱的“徒歌”、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以及“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汉琵琶)、筝等,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朝会、祀神乃至汉族民俗活动等场合。清商乐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或称“吴歌”、“荆楚西声”)相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其中的“吴声”与“西曲”,一方面从相和歌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仍发挥其原有的音乐特色,形成了多样的富于特色的音乐结构。清商乐主要包括三种音乐成分:中原旧曲(即相和歌)、江南吴歌、荆楚西声。其中,“吴歌”是江苏一带的民歌,风格抒情、细腻,以表现爱情为主,代表作有《子夜歌》等。“西曲”则是湖北一带的民歌,曲调较多,有30多种,内容多是抒发游子思归的别离之情,代表作有《乌夜啼》等。
(2)区别:从歌词内容来看,相和歌来自民间的一部分“街陌谣讴”,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呼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