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724中外音乐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相和歌

【答案】我国汉代在北方兴起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它的内容和形式均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它还是魏晋时兴盛起来的民间音乐——清商乐的先声。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的大型歌舞套曲——相和大曲。

2. 工尺谱

【答案】工尺谱是我国古代传统记谱法之一,最早见于明代朱载堉的《灵星小舞谱曲谱》,因用“工”、“尺”等谱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最初可能是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其谱字可能是某种管乐器的音位指法符号,后经宋代俗字谱至明清发展为通行的工尺谱。该谱用“上、尺、工、凡、六、五、乙”等七个谱字及其变体作为音高符号,调号有上字调、尺字调、小工调、凡字调、六字调、正工调、乙字调七个调,其中尺字调、小工调、正工调、乙字调最常用。用板、眼代表强拍和弱拍。传统书写方式为由上向下,自右而左。谱字又有正体和草体的不同。工尺谱在民间广泛应用于戏曲、声乐、器乐等各个领域。

3. 旋律

【答案】旋律是指由一系列不同音高(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旋律对于人的听觉感观来说相当于视觉感观中的线条的概念。旋律是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在旋律进行中存在各种音乐表现因素,但构成旋律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即曲调线(或称音高线)和节奏。

4. 八十四调

【答案】八十四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由隋代音乐家郑译、万宝常在融合汉传统宫调理论和苏祗婆龟兹宫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见于《隋书》,然而在实践中,非平均律律制中存在很难解决的旋宫问题,因此八十四调是受限制的。这一埋论的提出,反映了西域音乐传人后对中国音乐调式体系结构的影响,并促进了当时的律制改革。

5. 唱赚

【答案】唱赚是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由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的勾栏艺人张五牛在吸收流行于北宋汴梁的“鼓板”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是一种用鼓、板和笛作为伴奏乐器,以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为特征的说唱艺术。唱赚所用的脚本叫赚词,中间的曲调形式称作赚,后来发展成多套的长篇形式则称作复赚。其所用曲调吸收了传统歌曲、民间歌曲和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时有较大的难度。在音乐上表现为“同一宫调、一韵到底”。目前所见完整的赚词作品是保存在宋末元初陈元靓辑《事林广记》中的一套有词无谱的咏腻约的《园社市语》,《事林广记》中还有一幅“唱赚图”,展现了唱赚的表演场面。唱赚在宋代(主要是南宋)十分普及,据《梦梁录》、《武林旧事》等记载,南宋时临安知名的唱赚艺人有数十人之多。

6. 清商乐

【答案】清商乐指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音乐,是相和歌的继承与发展,是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着汉族政权南迁,和南方的江南吴歌、荆楚西声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其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主要用干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清商乐包括了“中原旧曲”(相和歌)、“江南吴歌”、“荆楚西声”三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南方民间音乐。南北朝以后,清商乐完全取代了相和歌,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隋唐时期,清商乐则列人多部乐中,是华夏正声的象征。清商乐所用乐器有钟、馨、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巧种。其“清商三调”是沿用“相和三调”而来,即平调、清调、瑟调。清商乐的古调至今多存于琴曲之中。

7. “六代之乐”

【答案】“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六部作品及祭祀对象分别是: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 尧时的《大咸》,用以祭地神; 舜时的《九韶》,用以祭四望; 禹时的《大夏》,用以祭山川; 商时的《大漠》,用以祭先妣; 周时的《大武》,用以祭先祖。前三部乐舞属于原始社会时期,都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作品则是歌颂了三代奴隶制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由前三部乐舞“颂神”转向后三部乐舞“颂人”,完全符合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之际文化性质的演变轨迹。“六代之乐”除用十祭祀大典之外,还在重大宴享活动中表演,因此,它兼有雅乐和燕乐的双重性质。今日,“六代之乐”早已名存实亡,只有《大武》的内容、结构、歌词还部分地在文献记录中保存了下来,但它集黄帝至西周初年六个时代的史诗、音乐精华为大成,是西周统治者一项伟大的文化创举。

8. 左旋

【答案】左旋是整理宫调体系的方法。北宋政和七年(1117)由北宋政府提出。《宋史》卷129载,中书省将某均之某调的称谓叫做左旋。所谓“左”,指旋宫图上宫音音位以黄钟为起点时,向左的

旋转方位。这种方式按宫商各声依次为某律排列各调次序,从黄钟为宫起,左旋六次依次得黄钟为商、为角等七调; 将宫位按律吕顺序依次左旋,每律依次各为七声得七调,十二律总计八十四调。

二、简答题

9. 元杂剧与元南戏在音乐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元杂剧与元南戏在音乐上的不同表现为:

(1)音乐来源

元杂剧主要是在继承唐、宋以来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既包含有唐宋大曲、转踏等歌舞音乐的因素,也包含有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说唱音乐的因素,还包含有唐、宋的词,以及其他民间歌曲的因素; 南戏音乐成分主要是流行于东南沿海的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此外,宋代流行的词调歌曲、大曲、诸宫调、唱赚等传统音乐也是南戏音乐的主要来源。

(2)演唱方式

元杂剧通常是“一人主唱”,即主角一人演唱从头到尾的全部曲子。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根据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且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这种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3)宫调

元杂剧的音乐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但一本戏四折中,也有四个宫调的不同变化; 南戏在宫调和节奏的运用上,保持了民间音乐即兴、灵活的特点。

(4)音阶旋律

元杂剧音乐在音阶上常由七声音阶构成,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较为紧促,节拍较快,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锣、鼓、笛、板伴奏,具有雄健刚劲的音乐风格; 南戏用五声音阶,旋律多为级进,节奏比较舒缓婉转,以清唱为主,伴奏常以板点拍,有着柔美缠绵的风格。后来随着南北戏曲音乐的交流,出现了“南北合套”的情况,开创了戏曲音乐南北不同声腔互相吸收融合的局面,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10.简述南戏。

【答案】南戏是北宋宣和年间在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也叫“永嘉杂剧”,“戏文”后来又进一步吸收了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歌舞、念白等成分,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特点的戏曲剧种。宋代的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构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它的剧目,不论是民间传说或实事逸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南戏的音乐与元杂剧有着很大的区别,其音乐有五声调式构成,风格比较流利婉转,与用七声音阶风格的杂剧大异其趣,南戏的剧本也比较灵活,其剧本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不受一宫一折的限制,可随时转换宫调和曲牌。南戏的演唱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既可以独唱,又可以对唱、轮唱、合唱等,不仅如此,凡登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演唱,与元杂剧的区别十分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