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724音乐基础理论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左旋
【答案】左旋是整理宫调体系的方法。北宋政和七年(1117)由北宋政府提出。《宋史》卷129载,中书省将某均之某调的称谓叫做左旋。所谓“左”,指旋宫图上宫音音位以黄钟为起点时,向左的旋转方位。这种方式按宫商各声依次为某律排列各调次序,从黄钟为宫起,左旋六次依次得黄钟为商、为角等七调; 将宫位按律吕顺序依次左旋,每律依次各为七声得七调,十二律总计八十四调。
2. 正声音阶
【答案】正声音阶是中国古代音阶形式。其结构特点为:七声,半音位于四、五级和七、八级之间,也即五正声之外含变微与变宫二个变声。这种音阶形式的理论根据源于《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律”篇的生律次序,在传世的先秦文献中并无结构及各级阶名的直接记载。从洛庄汉墓编钟的测音看已有其存在,荀勖笛律中称之为“正声调”。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又称为“古音阶”,后又名“雅乐音阶”,目前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正声音阶”。
3. 舞阳贾湖骨笛
【答案】舞阳贾湖骨笛是原始社会乐器,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近35件,系丹顶鹤的尺骨所制,磨制精细,七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贾湖出土的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先后相差很人,可分为三个时期:①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②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开有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③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若干变化音。贾湖骨笛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现在仍能用于演奏的乐器。
4. 京房六十律
【答案】京房六十律是由汉代律学家京房(公元前77一公元前37)所创的律制。京房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发现“仲吕极不生”问题的律学家。据《后汉书·律历志》载,他在传统三分损益法生十二律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60律。当生到第54律“色育”(仲吕以后各律京房皆自刨律名)时,与黄钟的音差只有3.6音分,人耳已很难辨别。因此,京房认为仲吕还生黄钟的要求已基本达到,在六十律中基本可以实现周而复始旋宫转调。六十律的提出,揭开了中国古代律学史第二个发展阶段——探求新律时期的序幕,对后世律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5. 贾湖骨笛
【答案】贾湖骨笛是原始社会乐器,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共出土骨笛近35件,系丹顶鹤的尺骨所制,磨制精细,七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贾湖出土的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可分为三个时期。贾湖骨笛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现在仍能用于演奏的乐器。
6. 曾侯乙墓编钟
【答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显示山我国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整套编钟共64枚。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钮钟19枚,分三组排列。中下两层为编钟的主体,也分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这套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其间中部音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这套钟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许多钟上有铭文刻有与当时通用律名相对应的曾国使用的律名,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丁实证资料。
7. 鼓吹乐
【答案】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演奏为主的音乐形式。鼓吹乐以鼓、排箫和茄为主奏乐器,中问有歌唱。鼓吹乐自秦汉代以来起源于我国西北边境地区,根据主奏乐器和表演场合分为二部,有箫茄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 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一般把鼓吹乐按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鼓吹乐的具体划分并无严格界限,并随时代而异,愈近后世各类之间区别愈小,最终统称鼓吹其音乐成分最初是以外族音乐为主的,两汉期间与相和歌、清商乐等民间音乐关系密切,横吹则与西域音乐《摩诃兜勒》有关,汉魏以后与北狄乐及北方箫鼓有关。鼓吹乐源于民间,后供奉于官府,其后又逐渐向民问发展,明清以来的民间吹打与鼓吹乐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8.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答案】《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简称《九宫大成谱》,乐谱集,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由清庄亲王允禄奉乾隆帝之命编纂,由律吕正义馆乐工常熟清、曲名家周祥钰和邹金生、徐兴华等人采集民间与内府所藏词曲乐曲编订而成。全书共82卷,收有2094个曲牌(包括南曲的引曲、正曲、集曲和北曲的只曲),连同变体共有4466个曲牌; 北套曲185套,南北合套36套,共220余套。包括了唐宋诗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及明清传奇的曲调,并区别正字、衬字,注明工尺、板眼,是研究南北曲音乐的一部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料。目前,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有《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刘崇德校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有《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曲选》(傅雪漪选译),为研究该谱集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简答题
9. 简述诗经。
【答案】《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
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风,共有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流行十北方各地,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曲式结构变化多样,表演形式独到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雅,共105篇,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分大雅和小雅,多是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颂,共有40篇,作品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
10.简要介绍明清两代古琴艺术的发展情况。
【答案】明清时期是古琴艺术发展中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琴派,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
(1)明代琴界主要分浙派和江派。浙派以徐诜为代表,他演奏古琴麓“得心应手,趣自天成”,培养出一大批琴徒,人称“徐门正传”。江派是指江刘鸿的演奏派别,其影响较浙派为小,演奏特色“疏畅而清越”,继承了宋元以来浙派的传统风格。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琴坛上又兴起了虞山派,代表人物是江苏虞山人严潋。在艺术上,严澂追求“清、微、淡、远”的风格,成为明清时期最具影响的琴学流派。虞山派的代表性琴谱是《松弦馆琴谱》。虞山派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徐上瀛,他弹琴富于速度和情绪的对比,对虞山派的演奏风格有所丰富和发展。徐上瀛的《大还阁琴谱》中有《琴况》一书,又名《溪山琴况》,书中提出了“和”、“静”、“清”、“远”等古琴表演艺术的二十四况。
(2)清代著名琴派有广陵派,创始人徐常遇,弹琴风格接近于虞山派。广陵派流传有许多琴谱,如《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等,对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和传统琴曲的整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这一时期还有苏憬的新浙派和以王善为代表的中州派,前者演一奏风格清丽柔和,后者则具有北方琴派粗犷刚健的特色。
明清时期出现的代表性琴曲有《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鸥鹭忘机》、《醉渔唱晚》、《长门怨》等,至今仍然是经常演奏的古琴曲目。
11.元杂剧的剧本结构、表演、音乐方面的艺术特点。
【答案】元杂剧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剧本结构和演出形式更加趋于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体制。
(1)剧本结构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序的套数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如王实甫《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杨景贤《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戏仍是四折。
(2)演出形式
元杂剧由“曲”“宾白”和“科”三者组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