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724中外音乐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蒲松龄俚曲
【答案】蒲松龄俚曲是清代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清代初叶,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部分故事,采用当地方言和元、明、清时广为流传的各种小曲,编写成有说有唱、通俗易懂的民间说唱形式,为其家乡(山东淄川一带)群众世代传唱,人称“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蒲松龄但曲共有《墙头记》、《磨难曲》等14部作品,目前已搜集起13部,最有代表性的当推《磨难曲》。蒲松龄但曲中共用了53个曲牌,主要来自元明以来的小曲(如《耍孩儿》、《玉娥郎》等),少数来自明清的戏曲(如梆子腔等)以及一些船歌、山歌和少数民族乐曲,口前搜集到的有《耍孩儿》、《银纽丝》等12个曲牌。蒲松龄但曲较多地运用了拖腔、装饰音和滑音,并结合淄川方言,在唱腔韵味上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伴奏形式则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表演时往往只有一个演员演唱或说白。其音乐风格质朴、优美,体现了民间歌曲的艺术风格。
2. 正声音阶
【答案】正声音阶是中国古代音阶形式。其结构特点为:七声,半音位于四、五级和七、八级之间,也即五正声之外含变微与变宫二个变声。这种音阶形式的理论根据源于《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律”篇的生律次序,在传世的先秦文献中并无结构及各级阶名的直接记载。从洛庄汉墓编钟的测音看已有其存在,荀勖笛律中称之为“正声调”。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又称为“古音阶”,后又名“雅乐音阶”,目前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正声音阶”。
3. 蔡元定十八律
【答案】蔡元定十八律由南宋蔡元定(1135-1198)所创律制,记载于《律吕新书》中,是在“三分损益法”生出十二律后继续生六个变律(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洗、变应钟),置于其同名正律之后,形成十八律。十八律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使在十二个调高上构成七声音阶时,能够统一成一种正声音阶结构模式,在律学研究方面是一个突破。由于十八律仍限用十二正律为宫,因此仍属于十二律体系。其缺点在于,仍未脱离三分损益律的局限,无法根本解决黄钟还原问题,不能循环往复地旋宫。
4. 相和歌
【答案】我国汉代在北方兴起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它的内容和形式均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它还是魏晋时兴盛起来的民间音乐——清商
乐的先声。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的大型歌舞套曲——相和大曲。
5. 郑卫之音
【答案】郑卫之音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即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 狭义主要是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郑、卫国地区的民间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问音乐。后世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因为由女性表演,故又名“女乐”。春秋以来,这种音乐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因是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音乐形式新颖多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并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潮流,造成了春秋末“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反对,贬其为“淫乐”“亡国之音”。
6. 勾栏
【答案】勾栏是宋代出现的百戏杂剧演出场所,又叫勾阑、构栏。勾栏,是栏杆的别名,因所刻花纹皆互相勾连,因而得名。勾栏里通常有戏台、戏房、神楼、腰棚等建筑,因而勾栏多以“棚”为名,如“莲花棚”、“牡悬棚”等,大的可以容纳数千名观众。勾栏中表演的技艺种类繁多,如唱赚、诸宫调、鼓子词、傀儡影戏,还有说经书、讲史、说笑话等。与在路边流动演出的艺人不同,在勾栏中表演的艺人实际上己经是专业化的演员,他们都有自己的艺名,如张五牛、浑身眼等,有的终身只在一处演出。勾栏艺人技艺高超,宫廷经常从中挑选精彩的节目,可见此时民间技艺已经发展到可以与宫廷技艺相抗衡的水平。民间固定演出场所“勾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市民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中国音乐进入了以民间音乐为主体的新时期。
7. 诸宫调
【答案】诸宫调是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属于中国北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据《碧鸡漫志》等书载,诸宫调由北宋汴京勾栏说唱艺人孔三传创始。其音乐特点在于将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演唱,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言体的部分,因而以体制宏大、曲调丰富著称,适合于表现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诸宫调伴奏乐器主要是鼓、板和笛,后来也有用水盏打拍,或用弦索伴奏的。目前保存下来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金章宗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其他诸宫调作品还有无名氏作的《刘智远诸宫调》、元代王伯成的《天宝轶事》,都已残缺不全。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标志着我国说唱艺术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宋代己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元杂剧进入兴盛时期,诸宫调开始衰亡,久而久之,渐渐为人们所陌生。
8. 八十四调
【答案】八十四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由隋代音乐家郑译、万宝常在融合汉传统宫调理论和苏祗婆龟兹宫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见于《隋书》,然而在实践中,非平均律律制中存在很难解决的旋宫问题,因此八十四调是受限制的。这一埋论的提出,反映了西域音乐传人后对中国音乐调式体系结构的影响,并促进了当时的律制改革。
二、简答题
9. 简述上古时期乐律学发展的成就及其局限。
【答案】(1)成就:根据对现有出土乐器的研究可知,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体系在四、五千年前便已有可能确立,但是对生律方法、乐音的绝对高度和相互关系的记载,最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地员篇》中记载了最早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三分损益法。这是一种弦上求律的方法,将一条空弦三等分,“三分益一”,求得下方的纯四度音,再“三三分损一”,生得次一律上方的纯五度音,如此生律四次,得出五音:宫、徵、商、羽、角。产生于春秋时期的“三分损益法”与希腊毕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律”原理相通,但较之后者提前了140余年。《吕氏春秋·音律》在“三分损益法”生五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得到十二律,生律顺序如下:“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这种生律方法也叫做“隔八相生法”,所生十二律,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 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称律吕。
(2)局限: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其局限性在于它所形成的古代大全音(204音分)较十二平均律的全音为大,古代小半音(90音分)较十二平均律的半音为小。当相生至第十二律仲吕时,就出现了“仲吕极不生”、黄钟不能够还原的现象。换言之,由于三分损益十二律不是平均律制,不能够周而复始地旋宫转调,由此,便揭开了长达两千多年之久人们探索平均律制的篇章。
10.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音乐思想。
【答案】墨家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其思想在《非乐》篇中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音乐是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表现,不仅劳民伤财,多了还有亡国之危。儒家宣称音乐能消饵祸端,使国家昌盛的观点,墨子则针锋相对的指出:音乐不能解决当时的三大问题一一老百姓没有食物、缺乏衣物、没有休息时间。此外,音乐不能使骗子停止欺诈,不能使强者停止欺凌弱小,不能消除战争。墨家的观点代表了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以狭隘的功利观点完全否定了音乐活动。
11.简述姜夔自度曲的艺术特征。
【答案】自度曲,即自制新曲之意。南宋词人姜夔在其著述《白石道人歌曲》中保留有自度曲14首,以《鬲溪梅令》、《杏花天影》、《扬州慢》等为代表。其艺术特征表现为:
(1)在形式上:姜夔自度曲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曲了词上下阕强求一致的规格,不受音乐形式的束缚,表达思想更为自由,并突破了传统的倚声填词方法,先成文辞,后制曲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