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0多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农业经济一直是社会的主体经济,清代也步例外;近年来,其农业经济颇受清史研究者的偏爱.位居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二省,是清代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因此,研究其清代的农业发展的时空特点具有不可轻视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 两湖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 农业为人类提供衣食之源.战国时期的管子说:"民之所生,衣与食也;衣之所生,水与土也".因此,水土资源是发展农业最主要和最必要的前提条件. 水是气候的产物,谈到水资源,也就不能不涉及到气候资源.两湖地居秦淮以南,五岭以北,属于亚热带地区,且除湖北长江以北小部分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外,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雨热同季的湿润性季风气候,气温和暖,降水丰沛,适宜于水稻的种植. 水的主体是河流和湖泊,亚热带气候塑造了两湖的委蛇河和浩渺湖泊.古云梦泽的浩渺无涯虽已不可复睹,而湖北有"千湖之国"的雅称;洞庭落叶兮的歌吟虽已不可再闻,而湖南有八百里洞庭鱼米飘香;湘资混粼自南岭"五溪"北奔洞庭,襄汉大河由秦岭大巴南来入江;长江逦 出三峡,泻千里而归东海;更有溪涧无数,流灌远近田土.众多江河湖泊的冲积洪积,又塑造了广阔的两湖平原,北有江汉,南有洞庭,这些平原土质肥 ,灌溉便利,耕地集中,为农业的专门化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正赖于此,自北宋以来,这里便成了重要的稻米产地,到明清时期,更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流传. 两湖还有广阔的山地和丘陵,北有大巴 桐柏诸山,西有武陵 雷峰诸山,南有骑田 荫渚 都庞 越城诸岭,东有幕阜 连云 武功 万洋诸山.山地丘陵中又有众多的山间盆地,如鄂西北的 阳 长沙 永(兴)茶(陵)等盆地.地貌形态的齐全,不仅为农业的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农业区域的分工提供了基础;而山地丘陵的广阔,更为清代玉米和番薯等旱地作物的推广提供了场地.不仅如此,山区地方还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山民资以为生者亦不少,如湘鄂西山区的木材 桐油 漆 蜡和药材,湘南山区的茶油 桐油等,都是当地山民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 任何事情总有一分为二的两方面,对两湖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评价当然也不可能尽是些绝妙好辞,西湖还有各种自然灾害,如水灾 旱灾 虫灾 霜冻 冰雹 风灾等等,但以水旱虫灾为常,尤其是水灾,由于其发生之频繁,灾区之广大,对清代两湖的农业生产起了机器消极的作用.两湖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貌单元,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水系向中间辐辏,水的来路甚多,而去路只有长江,因此容易在中部地区发生水灾;而清代过分的土地垦殖对水灾的发生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是在蓄洪区的江汉洞庭湖低洼地区从事"与水争地"的 田开发,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洪能力,另一方面是在河流的中上游山区从事"与林争地"的山地开发,大大加速了河流的泥沙淤积,一直清乾隆末年以后,两湖 田区频发水灾,田庐荡洗,人民逃徙,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破坏. 二 清代两湖农业地理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清史研究的深入,清代两湖经济的研究越来越受学人的重视,但是以清代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却不多见,而系统地论述清代两湖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其时空特点的论著更是空白.因此,仅从这点来说,本文的研究也是不无裨益的. 从笔者所接触的材料来看,虽然涉及到清代两湖农业经济的文章和论著不少,但绝大多数的研究或以全国为范围,或以明清甚至更长的时间为时段,对清代两湖农业地理的论述往往是语焉不详的.具体探讨清代两湖农业地理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汗江洞庭湖平原的 田研究;二是农作物的研究,这些研究又与江汉平原的 田联系起来.此外,粮食产量和漕运也受到注意.从研究的区域来看,除以江汉洞庭湖平原为核心外,湘鄂西山区也略有所注意,但其他地区的农业经济却无人道及.对于在清代经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两湖地区来说就,这些研究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进一步的和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 三 本文的结构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论述沿革;第二章论述人口;第三章论述耕地;第四章论述粮食作物;第五章论述经济作物;第六章论述农业发展中人地关系. 沿革变化本非农业经济的研究范畴,但是,在研究确定区域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其空间差异之前,必须对其政区之沿革变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政区的废弃 升级和新置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设立一个州县,总是以当地或邻近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为前提条件.因此,沿革变化之研究不仅是区域史研究的辅助研究.故本文首叙清代两湖的沿革变化. 人口和耕地是农业经济的两项重要指标,它们的关系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它们本身的增殖和分布差异也间接的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快慢和分布的差异.尽管清代两湖载籍的人口与实际的人口和耕地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这些数字毕竟是时代的产物,并不是一点用处也没有.本文次叙清代两湖的人口和耕地. 农作物为人类提供衣食之源,它们的引进 推广 分布和生产情况是研究农业地理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这种种的作物可以大别为两类,一是粮食作物,二是经济作物,他们都是人口作用于耕地的劳动结果,所以本文将它们放在人口和耕地之后论述. 人地关系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指的是人类与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历史农业地理中的人地关系主要是人口和耕地之间的关系,"地旷人稀"则不能尽其利,"人浮于地"则不能尽其力,只有"人称于土"--人地关系比较协调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最后一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清代两湖农业地理中的人地关系作了讨论。 笔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将时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学科,因此,本文在具体写作时强调两条线索,一是时间上的发展,一是空间上的差异,力求揭示出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各要素的时空特征。 清代史料,浩瀚如海;虽毕生搜索,亦无人能尽观全貌。本文仅就所收集的材料对清代两湖农业地理作些分析研究,也许只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进一步的充实修改,则待诸将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