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当我在本科学习工商管理的 时候,有一天老师给我们讲"西方管理学的人性假设",它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管理并不是冷冰冰的制度与规则,并非只是无人情味的一门学科。当我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化史专业的研究生要写论文时,导师建议我将本科所学知识与研究生时的专业结合起来,于是我便想起当年的"人性假设"学说来。西方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主要有四种: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与复杂人的假设。每种假设都是在时代变化改革后针对人性的变化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这里的"人性"实指人的需求),从总的趋势来看,西方管理学对人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其管理措施也越来越注重人的精神需求。由此,管理学认为,对人性的研究应成为制定管理策略的基础。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先生对其一生管理经验的总结更坚定了我对研究人性与管理思想相结合的信心:"我通过对70年来的事业实践,深深感到,所谓企业经营,或者国家经营,归根结底是人们为了共同的幸福而进行的活动。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人的性质或者说本质,并且要根据这种认识去从事工作。""因此,应该事实求是地承认,欲望是人的本质。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再考虑应该怎样适当地满足人的欲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和不能把谁都具有的感情压制下去一样,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取得成功的话,那么,在组织上,社会上也不可能产生效率和活力。"我想,先秦时期国家管理过程中肯定也曾对人性作过探究,只是那时的统治者是如何针对人性制订其管理策略的呢? 通过研究我发现,原来中国古代不仅有对人性的探讨,而且体系庞大,至今已非常成熟,成为中国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不可回避的问题,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只是那么多从古到今汗牛充栋的书籍与众说纷纭的观点多是从哲学家角度去看待中国古代人性论,他们的眼中看到的是"心性说"、"天道说"、"理与欲"、"气与性"等等抽象的东西,却几乎无人探讨人性论的起源问题。刘泽华先生虽将人性论与先秦专制统治思想联系起来,但他仅认为人性论是先秦政治思想的指导原则。我们认为人性论不仅仅简单地是一种指导原则。而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制定管理策略的前提与基础。对人性论的起源问题,一方面,我认为是源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统治者对于控制人民思想的偏爱胜过对控制人民行为的重视,另一方面是源于史前国家产生方式影响下的民本思想。 本论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提出历代研究人性论的目的,即统治者是基于重视思想控制的原因才重视对人性的探究的,由此我们引出人性论是先秦管理思想的基础与前提的结论;第二部分对前儒家时期的人性论与管理思想做了分析研究。关于中国古代人性论最早产生于何时,学术界目前大致有四种看法:以冯友兰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孔子只是提出模糊的人性说法,算不得人性论的开始,真正的人性论当从孟子算起,以张岱年、冯契等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孔子是讲人性论的第一人;刘泽华先生认为最早提出人性概念的是春秋时的单襄公,因此人性论应从春秋开始;王国维先生却将人性论的产生时段推至尧舜时期。我认为王国维先生的说法更有道理。由于孔子前时期对于人性的探讨尚不深入、不全面,有关资料也较零散,更没有直接提到"人性"二字,只是对人的心理的模糊而简单的分析,因此我们称之为"人性论萌芽"。相应的管理思想我们认为是"教化"思想,因为不管采诗、神道设教、观市、礼乐还是典型现象,其最终目的全在"教化",即由感动人心而施行思想控制。第三部分对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时期人性论作了探讨,并总结出诸子相应的管理思想。我们先对儒家人性论作了新的阐述,认为儒家是诸子中最重视思想控制的,并总结出其对人性论的焦点在于"善恶之辩",其相应的管理思想是"礼乐教化",即对传统管理思想的继承。其次我们对道家、墨家、法家的人性论作了探讨。我们总结出道家的人性论是"性朴素论",其相应的管理思想是"不言之教";由于墨家对人性未作专题讨论,仅在其思想中有零散流露,且其观点"人性自爱自利"说与法家思想颇为相近,因此我们将其并入法家人性"趋利弊害论"。法家相应的管理思想是"以法教心"。在本部分的最后,我们总结了战国末期由于社会现实人性的变化,社会控制力开始转向以"法治为主"。第四部分总结了中国先秦时期对人性论格外重视的源头--中国史前时期伴随国家产生方式而产生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