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历史时期中形成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经营习惯耕作制度农业劳动的技术素养以及农业生产设施等。无不对现代农业生产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研究历史时期农业地理的发展演变,对于科学地进行现代农业生产布局,无疑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河北山西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地区,深厚的农业历史对现代农业影响甚大。清代是河北山西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去今不远,对今天的农业影响更为明显。如清代河北山西口外地区的大规模垦荒,为现代长城以北农业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今天河北山西棉花集中产区的雏形至少在清代中期就已经出现。清代玉米、花生等作物的引进和传播,为河北今天成为我国主要的玉米和花生种植区创造了良好条件。清代际畿辅的水利营田,为在京津地区扩大水稻中指提供了借鉴。而清代京畿一带园圃业的兴起,则给现代京津周围城郊农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但同时,清代的大规模垦殖,也给河北山西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引发或加剧了诸如水土流失、湖滨湮没、土地沙化与盐碱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趋于恶化,以致长期困扰着河北山西的农业发展。 通过对清代河北山西农业地理的研究,探索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对于合理布局河北山西今后的农业生产,应该说是很有益处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对于清代河北山西农业地理的研究还甚为薄弱。特别是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成果尚未见到。有鉴于此,笔者在导师史金念教授的指导下选择了这一题目,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对清代河北山西农业地理的研究起到一点推动作用。 本文论及的河北山西以清代直隶,山西所包括的地域范围为准,为了便于讨论,在文中依据自然条件的特点及历史时期农业开发的差异,分为三个区域,即长城以南的传统农业区:河北地区、山西地区和长江以北的新垦区--口外地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