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种姓制度与佛教的兴起,是印度社会的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而要研究这一问题,则必须把这一问题放到印度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古印度社有两大突出特点。 种姓制度特别典型。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一种最普遍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方式。它由于长期同印度农村公社相结合而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它起源于印度雅利安人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所产生的自发分工方式,并由婆罗门祭司阶层将这一制度神化,而成为僵化啊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中,婆罗门等级至高无上,刹帝利次之,吠舍再次,最低的则是首陀罗和排斥在种姓制度之外的"贱民"。各等级之间界限禁严,不可逾越,种姓压迫极其残酷,长期阻碍着印度社会的进一步强盛,而印度社会要取得任何一点进步,都必须同种姓制度作坚决的斗争。 阶级矛盾是印度社会的主要矛盾。种姓压迫虽不尽同阶级压迫,但种姓压迫是阶级压迫的一种表现形式。婆罗门、刹帝利成为统治阶级,吠舍的大部分和首陀罗几乎全部都是被压迫阶级。这一客观现实制约了印度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而且也制约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性质和范围。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这是我们了解、研究印度历史所应掌握的额一把钥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