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作为社会以及历史的主体随着时代发展被不断重新定义;与此同时,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物种观受到质疑,人们更加关注动物的生存地位,并开始囊括非人类物种的主体性。文论批评家卡里·沃夫探讨人类与动物界限,认为局限的物种观会导致人类社会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强调以自由的物种对话来恢复平衡的秩序。
芭芭拉·金锁尔弗小说《动物之梦》解决的正是“动物的问题”。女主人公科迪看似是由于幼年丧母、少年意外怀孕堕胎而承受精神创伤,最终远离家乡。然而其失去归属感的根本原因,是当地人狭隘的物种观念导致的扭曲女性观;男主人公洛伊德的疯狂斗鸡,其实是变相地寻找牺牲替代品,弥补自己作为少数族裔在主流社会丧失的主体地位。主人公生活的格蕾丝小镇存在根深蒂固的狭隘生态观,人对自然的忽略导致了水源受到污染,动物也濒临灭绝,安宁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而宠物狗杰克和象征文化孔雀的出现成为故事的转折点。科迪在与动物的“交流中”,回忆起自己曾经对动物的热爱,洛伊德也认识到动物的权利并放弃斗鸡。二人投身动物保护与拯救环境的事业中,成功避免一场生存危机。
本论文以人与动物关系的破裂、修复和完善为主要脉络,探讨人类摒弃局限的物种观念,开放人类社区,最终建立和谐、健康的新生态秩序。论文主体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小说中人类和动物失去了原本存在的联系。从动物的问题这一角度,探讨小说中人与动物的生存地位及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文中村民的狭隘的物种观,导致女性和少数族裔受到歧视。第二部分探讨人类如何在与动物的沟通中修复遭到破坏的关系。科迪的双重职业——生物老师与医生,既肩负着自然的代言人,又是承担着挽救人类生命的职责。从这一角度来说,科迪是连接人类与动物的纽带。通过动物话语理论的分析,孔雀成为另一个关键。它不仅是格蕾丝小镇的文化起源,而且充当着保护环境的文化象征。第三部分论述新生态秩序建立后的积极作用。首先,一度受到忽略的妇女、少数族裔和动物被重新纳入人类社区;其次,小说中的村民通过文化复兴、以履行间接职责的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
运用卡利·沃夫的动物研究理论,本论文意在重新定义《动物之梦》中非人
类物种的生存地位。人类可以通过拓展与动物的交流方式,不断修复彼此的联系,并最终重建互惠互利的关系,逐步迈向生态社会。女主人公科迪腹中的新生命预示着众生平等之梦将延续下去,最终建立合理的生态秩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