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州大学现代西方哲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四假象说

【答案】“四假象说”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哲学观点。他为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认为人们之所以只能看到事物的假象,是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而这种错误观念的产生根源是认知主体的幻觉。培根把这些虚幻的假象分为四种“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这个理论解决了认识论上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要求得真知,根本就在于消除妨碍认识的因素,而培根所提出的四种假象正是人们通向真理的重大障碍。

2. 莱布尼茨的同一的不可分辨性

【答案】莱布尼茨的同一的不可分辨性,又称莱布尼茨定律、作置换性原理。其内容是:①对于任何两个对象X 和Y ,如果它们等同,那么,属于X 的一切性质也属于Y ,反之亦然; ②凡适合于一个对象的仟何一件事,也适合于另一个对象。该原理的相反形式是如果适合于一个东西的一个性质不适合于另一个东西一个性质,则这两个东西是小相同的。与这个原理互相关联的另一个原理被称作“小可分辨者的同一性原理”,有时也被当作莱布尼茨定律的组成部分。

3. 前定观念

【答案】前定观念是伊壁坞鲁及斯多亚学派认识论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一种从不断重复相似的影像和经验中得出的一般概念或心的图像,预想概念记录和分类了我们的世界经验,是判断的基础。如当我们听见“桌子”一词时,我们就会预想有一类这个词所指的事物。预想概念也被视为是真实的知觉陈述的标准,它们可互相联结,作为推理的基础,用来构成关于并非在经验中遭遇的事物的新概念。

4. 预定和谐

【答案】预定和谐是莱布尼兹提出的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单子系统如何在各自独立运动的情况下保持协调一致的问题,是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它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在由无数单子构成的宇宙中,上帝如同宇宙秩序总谱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个单子正是根据上帝的前定和谐来进行各自的自然变化,上帝既使得每个单子都向着更高的知觉状态运动,也使得整个单子世界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秩序。这一学说本身存在着矛盾,“前定和谐”本是设定上帝来解决单子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却变成他以宇宙现存的和谐秩序作为上帝存在的一个“证明”。

5. 《精神现象学》

【答案】《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哲学著作,1807年出版。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

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主张意识的发展是基于意识本身的矛盾进展的,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统

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6. 宿命论

【答案】宿命论是指人一生中的所有事件,不管它们是己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都是预先由上帝决定好的,个人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改变。这是一种神学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这种主张根源于“上帝是万物的原因”,也与“人类只能靠上帝的恩典而得救”的神学思想密切相关。宿命论或先定论的概念为天命论奠定了基础。

7. 未著文字的学说

【答案】未著文字的学说是柏拉图没有写下来而只是口头教予他的学生的学说,又称不成文学说,这些学说的主要依据是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言论。未著文字的学说的主要内容如下:一与不定之二是其中两条终极的原则,它们产生了形式,并通过形式而成为一切事物的原因。形式是数,在形式与殊相之间存在数理本体。大多数柏拉图学者并不关注这些学说,图宾根学派认为,这些学说代表了柏拉图哲学的真正本质,对话只是通往这一严肃哲学的初级阶段。

8. 经验论

【答案】经验论是对知识和实在的一种哲学研究力式。其中心论点是:一切知识或一切有关世界的有意义的论述,都与感觉经验相关,可能的感觉经验的范围就是可能的知识的范围。经验主义研究推崇具体性和特殊性,提倡严格的明晰性和精确性标准,主张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实在性的最佳知识,拒绝一切非理性的、迷信的主张。该主义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提供对普遍概念、数学和逻辑的先天必然真理的满意说明。经验论与“理性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简答题

9. 西方哲学史上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有哪几种? 请简述其中一种的基本内容。

【答案】对上帝存在进行证明是西方哲学史上较有特色的思想,是基督教哲学家、神学家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1)代表人物与方法

①安瑟尔谟运用逻辑手段对上帝存在进行本体论的证明。

②托马斯·阿奎纳对上帝存在进行史上著名的“托马斯五路证明”。

③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哲学原理中论证上帝的存在。

(2)“托马斯五路证明”托马斯·阿奎纳是中世纪经院派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托马斯五路证明”是指:

①事物的不断变化

万物都在运动,每一运动之物必有其推动者,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启动整个过程,自己却不受任何东西的推动,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②因果必然性

每一个事物都以一个先在的事物为推动因,每一个事件都有因可循。追循原因的根本,就可以找到第一个因,因为一个序列如果没有一个开端,就不会有中间和终端。这个终极动力因,就是上帝。

③可能性与必然性

所有的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每一个事物都依靠别的事物才可能存在。最终必定有一个事物不依靠任何其他事物存在,这个必然存在的终极原因就是上帝。

④最完美的存在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是美好的,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其它事物不断完善的终极原因,所以必定有一个最完善的事物存在,那就是上帝。

⑤自然的秩序性

一切事物的活动都有一个目的,是有计划的,它们总是遵循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同一条路线活动。所以,必然存在一个智慧者指导自然物朝向他们的目的活动,这个存在者就是上帝。

10.简要论述贝克莱的视觉理论。

【答案】贝克莱认为广延、形状和运动只能存在于心灵之中,进而否定物质实体的存在。广延和形状是视觉的对象,视觉的对象在我们的意识之外。这样贝克莱就面临着如何把广延也归结为我们心灵的观念这个困难。为此,他发展了一个主观主义的视觉理论。

(1)贝克莱对视觉的对象与触觉的对象加以区分。

贝克莱认为只有触觉才能感知到距离、形状和方位等,视觉不能真正感知到这些属于广延的属性,因此,视觉的对象只是光和颜色。但是我们的感觉总是复合的,视觉和触觉在“看”的过程中彼此交织。“看见”一个对象不是单纯的视觉,而是在视觉所感知的光和颜色的前提下,对触觉对象的判断。贝克莱把光和颜色的混合称为“图像”,因图像的提示而形成的关于广延的观念叫印迹。印迹和图像的不同之处在于,印迹是触觉的对象,即通过触觉而印人心灵的观念,不会随着光和颜色的变化而变化。

(2)图像的提示作用

①习惯性的联想

这是由于我们经常经验到可见的图像伴随着可触的形状大小,久而久之,我们形成了一定的习惯,只要一看到一定的图像,就联想起它的形状大小。

②比例关系的想象

它是关于图像与关于形状或距离的印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通过心灵的想象而作出的判断。 ③相似关系的比较

它是指触觉对象与视觉对象两者之问的相似关系,这种相似关系只有在经验中加以比较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