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西方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本原

【答案】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2. 三位一体

【答案】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又称三一神论,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经》。它主张“一个存在,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和父、子、灵三个位格。圣父是耶和华上帝; 圣子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 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三位格虽平等独立但不是分离的存在,它们具有同一本质,是完全的合一,作为一位神。这种观念受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三本体”的影响,带有思辨色彩和神秘主义成分。

3.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答案】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逻各斯”原意是“话语”,引申为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他认为自然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因此宇宙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依据“定则”的。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力一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

4.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答案】该观点的出处是哲学家黑格尔的《法哲学》。该命题意为凡事合乎历史必然性的都一定会把自己实现出来,“现实的”不等于“现存的”,而是按照历史理性必然要实现出来的,哪怕现在还未实现出来。该观点表明了历史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历史本身具有的合理动力,这种内在联系的规律隐藏在现存事物和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的后面,作为绝对精神的隐秘计划而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 复杂观念

【答案】复杂的观念是洛克对观念的两种分类之一。复杂观念是作用于简单观念上的精神活动的结果,并由简单观念构成,方式有三种:①相加,即把多个简单观念组合成一个复杂观念; ②并列,即把几个简单观念或已经有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观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综合,由此产生

复杂观念; ③相减,即把同时存在的观念彼此分开,除去复杂观念中的特殊成分,保留它们共同的成分,由此形成抽象观念或一般观念。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将复杂观念区分为样式、实体和关系。

6. 卢梭的公意

【答案】卢梭的公意是集强制和自由的权力为一体的,由全体社会的共同利益指引的,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公意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它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 ②它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包含着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自由和服从的辩证统一的概念。公意与众意不同,众意是指社会成员私人和个人意志的总和。由于私人意志与其他私人意志相冲突,因而市民社会需要由共同利益指引的公意。

7. 存在就是被感知

【答案】“存在就是被感知”由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是指既然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就意味着感觉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贝克莱以不同的感官印象为出发点,把事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他认为事物都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各种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可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观念是可感性质与感觉的统一,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是把洛克的经验论原则向前推进一步,否定质不可感知的“物实体”,把观念的原因和支撑者归结为“精神实体”。他把事物说成是观念的集合,又把观念说成是精神、心灵、自我的结果,整个世界只不过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种感知。贝克莱陷入与常识相悖逆的主观唯心主义。

8. 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

【答案】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 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答案】(1)事物的规律性

黑格尔认为,不论是在自然世界还是在精神世界中,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①规律的普遍性

黑格尔认为人们只承认应当通过自然界表面上的偶然现象寻求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而把社会现象当作是偶然和任性的产物,这是错误的。社会领域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规律性。

②自然界与社会领域的比较

自然界和社会领域规律表现的形式是不同的。前者是通过必然性直接完成的,后者则是借助于自由的精神世界而完成的。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认识事物的理性,哲学的最高任务是认识事物的规律性。

(2)现实和现存的区分

①他认为在一切现存事物中,一部分是倏忽即逝的、没有意义的现象,一部分是“现实的”真实的东西。

②那些现实的东西就是指具有必然性的存在,符合理念的存在; 而那些倏忽即逝的、没有意义的现象只是现存的,而不是现实的。

因此,他的命题就是:“凡是合乎理念的就是真实的存在,反之,凡是真实的必然存在,都是合乎理念的。”

10.简述亚里士多德对感觉运动的分析。

【答案】(1)感觉的分类

①亚里士多德将感觉分为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五类简单活动,每一类活动都与一个感官相对应,感觉就是感官的运动;

②通觉把五类简单感觉活动统一起来,心脏是“感官的统一主宰”。

a. 他认为简单感觉是相通的,那么必定有一种活动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觉伴随着每一种简单感觉,因此,这五类简单感觉活动才能相统一;

b. 他认为与通觉相应的感官是心脏。因为“心脏是血液的源泉和首先出现的场所”,他观察到凡有感觉活动的器官都有血液,而血液来自心脏的运动,心脏在供给感官血液的同时传递着通觉,把各个感官产生的感觉统一起来。所以心脏是“感官的统一主宰”。

(2)感觉运动一一蜡块说

①亚里士多德对感觉运动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蜡块说。他认为感觉是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如果没有外在对象的作用,我们就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因此,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他把灵魂比喻成蜡块,而外界事物则是金或铜的印章,蜡块接受的是印章的印记而不是印章的质料。这一接受过程是由形式和质料构成的可感事物作用于感官,但感官本身也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它的质料是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它的形式是一种现实性或活动,即感觉活动。

②他认为可感事物的质料作用于感官的质料,可感事物的形式作用于感官的形式。感觉内容是外在的可感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可感事物质料是不可知的,它对感官质料的作用也是不可感的,可感的只是作用于感官形式的外来形式,即压在灵魂上的印象。他认为植物没有感觉的原因是它缺乏与可感事物形式相应的形式,因而不能接受外来形式。

(3)可感形式

“可感形式”既不是可感事物本身,又不是可感事物的本质,不是定义所表达的形式。可感形式有以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