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现代西方哲学之现代西方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笛卡尔的普遍数学
【答案】笛卡尔的“普遍数学”是指他认为数学方法是用以研究科学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普遍数学是把数学最一般的特征运用到其他学科。数学的两个一般特征一一“度量”和“顺序”,当把它们运用于更大范围时,需要从哲学上加以界定,以获得更普遍的意义。数学的“度量”是指量与量之间的比较,而在数学以外的领域,我们可以把度量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比如,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同质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但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的对象在性质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
2. 康德的目的王国
【答案】康德的“目的王国”是指一个理想世界,其中每个理性存在者都被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每个理性存在者的追求都符合普遍法则的要求,而且是由他自由地制定的。在目的王国中,理性存在者之间没有个人和私人目的内容的差别,具有普遍形式的特点。在这里,每个人不仅与他人的目的没有利益冲突,而且还帮助他人实现其目的。他认为这就是至善,因而是“理想的”世界。由此他把上帝当作目的王国中立法的至高无上的存在,上帝概念是道德生活中必要的道德公设,这为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提供了基础。
3.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是指对每个感知者而言,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命题中的“人”主要时指单个的人,也可指某类的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他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4. 元素
【答案】“元素”本意是“字母”,是自然哲学家用来表示性质的不可分性时所运用的概念。元素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最小单元,即性质的不可分性。这种不可分性不是数学的不可分,而是物理的不可分。元素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因而不同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
5. 百科全书派
【答案】百科全书派是指在18世纪参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编纂工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是反宗教迷信、树立理性的思想
领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鸡、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他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掀起启蒙运动的高潮。然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他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
6. 康德的他律
【答案】康德的他律是指由其他人而不是自己去立法,即理性在一种不由自己自由地制定的法则下活动的行为方式。自律是与他律相对应的,是指我们的意志决定我们如何行动,我们的意志由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决定。在伦理学中,他律的意志受外部原因决定; 而自律的意志由自己决定其行动,是自由的。他批判传统的道德理论从自身外部去寻求根据的观点,认为他律依赖利益,不是由理性决定的,因而是假言命令,而自律是绝对命令。
7. 黑格尔的扬弃
【答案】黑格尔的扬弃是否定之否定,即辩证的否定,也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扬弃包含三个环节:①否定; ②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 ③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通过扬弃,前一阶段中积极的方面保留下来,外在的形式被克服了并且发展为新的阶段。他认为一事物被它的对立面台定,两者都失去了直接性,但作为环节被更高的整体所保留。它对原初事物的否定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有所改变和提高,同样它自身也在进行下一次的扬弃。
8. 四假象说
【答案】“四假象说”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哲学观点。他为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认为人们之所以只能看到事物的假象,是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而这种错误观念的产生根源是认知主体的幻觉。培根把这些虚幻的假象分为四种“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这个理论解决了认识论上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要求得真知,根本就在于消除妨碍认识的因素,而培根所提出的四种假象正是人们通向真理的重大障碍。
二、简答题
9. 简述皮罗主义的基本要点。
【答案】皮罗主义的基本要点包括以下两点:
(1)悬搁皮罗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即事物都是同样的,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和不可判别的。所以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能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因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悬搁”即中止,既不肯定又不否定。因此我们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2)怀疑论
皮罗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作判断而来。如同当时的其
他哲学派别一样,怀疑论的最终目的也是寻求幸福,也是要达到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恩披里柯指出,怀疑论的起因是希望获得安宁。而对各种相互矛盾的事物做出判断,必然会引起争论,使心灵不得安宁。无论什么样的判断,都会引起困惑,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论和困惑。“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论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皮罗的怀疑论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皮罗所说的“不动心”是指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完全消极的状态,既无思想和情感的冲动,又无积极的作为; 另一种则是随遇而安的心境。
10.《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谁的作品? 请简述该书的基本思想?
【答案】《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是叔本华的哲学代表作。本书的基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由充足理由律支配的世界、作为经验和科学的对象的世界,都属于表象的世界。反省和抽象意识只是哲学的思考,这使人们明白围绕着他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这条真理比任何其他真理都要普遍和绝对,它是一切认识的真理的前提。因为任何认识和真理都必然要预设主客分立这个共同而基本的原则,而主客分立则意味着客体必须以主体为转移而存在。
(2)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指我们先天意识到的、构成整个现象世界的表象的四种联系形式。叔本华认为任何一个客体都小是以完全孤立和分散的形式呈现于人的表象中,我们关于对象的表象都以一定的形式与其他表象相联系。科学知识总是表象之间的联系的知识,它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而不只是表象的集合。这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作为这种联系的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是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叔本华把人的表象能力分为直观表象能力、思维表象能力、感性想象表象能力、独立表象能力。充足理由律有四种表现形式:
①直观的、经验的表象,即主体按照时间、空间及因果性等先天的感知形式所构成的关于物理世界的对象。
②由抽象概念构成的表象,其相应的联系形式为判断,即概念的综合。
③时空的纯直观的表象,它们是数学的对象。
④对象只有一个,即作为意愿的源泉和主体的自我。
它们分别由生成的、认识的、定律的、动机律的充足理由律所支配,分别是物理的、逻辑的、数学的和伦理的理由。这些充足理由律是主体先天具有的,它不依赖客体,任何客体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按照同样为主体所固有的充足理由构成的。
(3)意志的世界
①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现象世界作为主体的表象而存在。主体本身又是表象世界中的个体,它必须有身体作为其凭借。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情感和欲望,即意志。因此,人的理性、知识就其起源和实质而言,都是服从于意志的。理性的目的不是其本身,而是作为满足欲望的手段。人的记忆、性格、智慧等一切心理意识现象,甚至连人的肉体活动,都由意志所决定。